日前,在江蘇省新沂市阿湖鎮練馬村的草莓大棚里,農民正忙著把鮮紅透亮的草莓輕輕地摘下來,小心翼翼地放到精致的包裝箱里,經過磅后裝上貨車。這些草莓換回的是一疊疊現鈔,農民個個笑得眼睛瞇成一道縫……
忙里忙外的村黨支部書記徐杰高興地介紹,每天來拿貨的車子絡繹不絕,進超市的批發價每公斤是20元。村民尤風通說,現在一個棚純利潤1萬多元,通過種草莓把房子蓋起來了,手里面還有幾萬元錢。
練馬村是阿湖鎮西部一個小村,說起以前村里的貧窮景象,村黨支部書記徐杰形象地說是“人窮地生瘟”。為了要脫貧致富,村里把原來分發到貧困戶的扶貧資金由鎮或村統一運作,推行產業項目精準扶貧模式,村里建了48個高效設施農業大棚,在完善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后,每個大棚以年租金3500元的價格出租給有種植經驗和能力的低收入農戶。
據了解,練馬村多年來僅有一半村民長期留在村內。如今,20%以上的原貧困戶,得益于扶貧資金互助社實現了脫貧,突破全省年收入4000元的貧困線后,人均年收入達到兩萬元,長期留村從業的村民達到70%以上。
時集鎮陳墩村是一個省級經濟薄弱村。為了幫助貧困戶摘掉貧窮這頂帽子,增加集體收入,村集體利用扶貧專項資金,在流轉來的這塊土地上,建起了溫室大棚,定期邀請農技人員傳授最新的蔬菜種植技術。一年下來,一畝地收入兩萬元以上,比之前只種植莊稼,高出四五倍。
近年來,新沂市聚焦產業扶貧,在全市各鎮村尤其是一些經濟薄弱村,推行設施果蔬、多肉植物、電商平臺等特色產業項目,發展形成了水蜜桃加工等多個產業鏈。在改變傳統種植模式的同時,增加了集體和農戶的收入。去年以來,實施扶貧項目120多個,涉及17個鎮、街道97個村,扶持低收入戶8501戶,實現3.1萬低收入人口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