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曦
寶塔山下,延河畔邊,一場別開生面的“村晚”火熱上演。7月10日晚,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村晚”熱鬧開鑼,村民們穿上陜北傳統服飾,在T臺上自信地展示著鄉村時尚,那份從心底透出的自信和光彩,讓人仿佛看到了當年“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豪情。與各地火爆的“村BA”“村歌”“村光大道”等村字頭活動一樣,這場由村民自編自演的“村晚”,正是新時代農民成為鄉村振興主角的寫照。
今年春節以來,河莊坪“村晚”已聯動起農家樂、民宿、花卉等業態,推出“露營看村晚+非遺體驗+鄉村市集+圍爐燒烤+后備箱經濟”的“村晚+”形式,“村晚+”的玩法越來越多,把一場文藝演出變成了能讓大家一起賺錢的鄉村休閑體驗。尤為可貴的是,在產業發展的每一步,村民們都深度融入其中,傳統建筑風格的民宿由村民經營,鄉村市集更是村民創業的平臺。這些產業項目讓農民從產業鏈的末端走向前端,從單純的勞動者變成了經營者、決策者。
不止于文旅產業,河莊坪將民宿、園藝盆景、特色種養殖、研學培訓、農家樂等產業梳理為11條產業鏈,成立了一個聚焦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創新型組織——河莊坪創新創業產業發展聯盟。
這個聯盟,就是新時代農民組織起來的新陣地。農民在這里學新本事,聯盟組織農戶開展短視頻營銷、直播帶貨培訓,搭建“大學生+農民”創業載體。在聯盟的鄉村直播間里,新時代農民展現出“新”的一面,四位中年農民“羞澀”出鏡,賣力推薦村里的果蔬,被村民們戲稱為“四大美人”,青年返鄉創業者暢談理想,搞怪的表情萌翻網友……
農民在這里抱團闖市場。在傳統農業經濟體系中,農民往往處于價值鏈的底端,面臨著“種什么、怎么賣、賺多少”都由他人決定的被動局面。產業聯盟的成立,建立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抱團發展”的機制,通過聯合采購、統一品控、集體品牌等方式,增強了農民的市場議價能力,降低了經營風險。在這個聯盟中,農民成為產業升級的參與者、規則制定的討論者、價值創造的受益者,從而激發了強大的內生動力。鄉村振興,不再是等著“外面人”來拉一把,而成了農民施展本事、實現夢想的大舞臺。
主角歸位,腰包鼓了心也亮堂了。農民不再是臺下的觀眾,而是臺上的主角;不再是文化的接受者,而是文化的創造者;不再是產業發展的旁觀者,而是產業振興的主力軍。服務人民,首先是要讓人民成為發展的主人。這種主體性的回歸,不僅讓農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更找回了文化自信和精神歸屬。
鄉村振興的路還長,將來怎么走?河莊坪的實踐給了啟示:必須讓農民繼續穩穩地站在舞臺中央。讓農民在產業發展中實現經濟自立,在文化傳承中找到精神家園,實現從“被發展”到“我要發展、我能發展”的精彩飛躍。這片土地的主人,從來都是,也永遠應該是農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