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德莎
蟬鳴盛夏,安康的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里,涌動著別樣的熱鬧。這不是簡單的暑期托管,而是一場精心鋪展的文化教育實踐,藏著這個城市對下一代成長的深切考量。
圖書館的書架間,書頁翻動聲取代了電子屏幕的光影。專業教師與志愿者引導孩子們在分級書單中探索,讓深度閱讀替代碎片化瀏覽,專注力在書香中悄然養成。這里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成了培養自主學習習慣的 “專注力訓練營”。
博物館的展廳與工坊里,歷史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孩子們揉捏陶泥復活秦巴古陶,拓印安康紋樣觸摸本土記憶,在親身體驗中與文明對話。這種沉浸式體驗讓文化傳承有了溫度,讓青少年在觸摸歷史中建立文化認同與自信。
科技館的實驗室里,液氮“蘑菇云”的震撼與機器人的靈動,將抽象的科學原理轉化為具象體驗。專業導師用趣味實驗點燃探索欲,讓科學思維在好奇心驅動下自然生長,為創新精神埋下種子。
漢濱區文化館的美育課堂上,古箏聲與代碼邏輯交織,書法墨香與舞蹈韻律共融,多元藝術體驗打破學科壁壘,滋養著孩子們的審美素養與綜合能力。
這些活動背后,藏著教育的深層邏輯:專業師資團隊以系統化的文化供給替代零散的托管服務,既為家庭卸下“暑期帶娃”的重擔,更讓公共文化場館成為家庭教育的“延伸陣地”;每日連貫的活動設計,不僅幫孩子們脫離無序的假期狀態,更在潛移默化中搭建起“社會課堂”的教育框架;對教育資源的跨界整合,讓每個文化空間都成為培育核心素養的立體課堂,這里沒有單一的評價標準,而是通過多元體驗讓每個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節奏,讓教育從封閉的校園走向開放的文化場域。
當閱讀、歷史、科技、藝術成為暑期生活的主角,暑期文化活動正詮釋著教育的真諦:教育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是習慣養成、精神滋養與視野拓展。它順應孩子“在體驗中認知、在探索中綻放”的天性,這種教育邏輯超越了短期技能訓練,指向更長遠的人格塑造——讓孩子們在多元浸潤中,形成對生活的熱忱態度、對文化的自信底氣,這恰是孩子成長最珍貴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