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出席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的委員分五個專題進行聯組討論。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委員們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踴躍發表意見建議,為我省奮力追趕超越貢獻智慧。
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
全省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賀增林委員認為,我省軍民融合發展的頂層謀劃及規劃還需完善,對軍民融合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的識別定位不夠,建議盤活用好陜西軍民融合存量資源,加強軍民融合領軍人才培養力度。
許文委員建議,要加快打造陜西現代金融產業,盡快構建并運行專業、權威、高效的省市縣三級地方金融監管和服務機構,提升政府對金融的綜合運用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和多層次、多維度的風險防控體系。
陳高志委員認為,要加快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讓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在依法平等的市場平臺上,共同使用市場要素,更好實現合作與競爭,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加明顯,讓國企、民企通過“抱團取暖”“資源整合”,共同推動陜西特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李穎科委員認為,構建富有陜西特色的現代文化旅游產業體系,應以創意為先導,開發更多優秀產品;以文化為靈魂,做精傳統文化,做強紅色文化,做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科技為支撐,有效利用現代科技進行動態展示、展演,積極研發文化項目所需高科技技術;以資金為保障,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私募資金作用,積極疏通文化旅游項目渠道,搭建文化旅游平臺。
打好脫貧攻堅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對于產業興旺、鄉村振興意義重大。姜志德委員建議,抓好農業用地和農村宅基地的確權工作,保護農民財產性收入不受侵害;大力推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社會化專業服務組織建設,引導涉農工商企業到農村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創新職業農民培訓方式,提高教育培訓質量和效果。同時,還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推動農產品可追溯管理體系建設,重視農業品牌建設,積極打造區域性農產品品牌。
董立民委員說,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更加充分發揮示范區作用,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建議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頂層設計,充分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優勢,下大力氣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堅持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大力培育鄉村社會發展新風尚,提高產業融合發展的增收致富效應。
如何更好地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王春萍委員建議,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扶貧考核機制,依據不同地區設置具有針對性的考核指標;應在干部招考、人才培養等方面向基層傾斜,充實深度貧困地區干部隊伍;增加并落實對深度貧困地區社會保障與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支持,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拓寬各類扶貧項目的資金來源渠道。
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省 推動文化繁榮興盛
任宗哲委員建議,要堅定文化自信,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進行充分展現,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保護好文化遺產,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張阿利委員建議,要大力促進陜西紅色題材影視創作,對全省影視創作發揮引領作用。搭建高端創意、策劃、制作、營銷、傳播平臺,全面提升影視創作和生產水平;完善各種獎勵、激勵機制和措施,提供更好的創作環境;強化對紅色題材影視作品的文藝評論和理論研究,讓陜西聲音傳遞得更廣更遠。
郭立宏委員認為,陜西是一方文化厚土,具有多維度的資源優勢。高校在發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助推文化“走出去”、服務文化強省建設方面應發揮重要作用。要創新體制機制,暢通文化創新渠道;守住中華文化、陜西文化本根,堅持古為今用、守正開新,使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充分弘揚。
陳曉莉委員十分關注鄉村文化建設。她提出,要積極實施鄉村文化振興工程,將鄉村文化建設納入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和鄉村振興總體規劃,不斷激發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李元彬委員建議,要進一步提升我省文化企業的數量和質量,培養領軍文化企業;深度挖掘陜西的文化資源,生產出更豐富的文化產品,推動陜西文化企業“走出去”。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加快美麗陜西建設
對于人民群眾關注的“心肺之患”問題,王國根委員建議,建立健全統一的應急指揮體系,如組建關中地區大氣污染治理聯防聯控小組,協調指揮關中地區大氣污染應急指揮等各項工作,建立關中地區大氣污染集中監控平臺,為實現關中地區大氣污染集中監測和預警響應指揮提供客觀的大數據支撐,形成大氣污染治理“一盤棋”。
王學川委員關注土壤污染的防治。針對當前我省的土壤現狀,他建議制訂長期的、符合科學規律的土壤污染修復計劃,科學規劃我省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增設省級土壤污染修復研究平臺,特別是針對我省陜北關中陜南地理和氣候狀況差別大、重金屬污染土壤類型復雜多樣的特點,開展不同生態區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研究,可以設立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專項基金,優先資助基礎研究深厚、產業前景好、有專家參與的科研團隊開展土壤修復領域技術攻關與修復示范。
吳言生委員認為,生態環境保護要形成共同治污的合力。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作用,建立全民防治污染的聯防聯控體系;要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化手段加強監控,讓污染行為無所遁形;用法律嚴懲違法者,讓違法者不敢污染、不想污染、不愿污染。通過群眾監督、技術監控、法律威懾三者結合并用,有效促進我省污染防治工作開展,助力美麗陜西建設。
著力保障改善民生
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
谷磊委員建議,首先,要提高加快發展養老服務事業的思想認識。其次,要加大對養老機構發展政策的傾斜力度,統籌安排社區老年服務設施、活動場所和福利設施建設用地,減免新建老年服務設施的配套建設費用,降低審批門檻,擴大減免費用的范圍。再次,應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的積極性。最后,要擴大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規模,提升專業質量,為未來產業轉型升級和養老產業的持續發展做好準備。
吳志紅委員表示,廁所問題不僅關系到旅游環境的改善,也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環境的改善。她建議,在人流量大的地段,科學設置廁所,并將公共場所的公廁納入統一管理,明確標識,為市民提供便利。對景區旅游廁所建設給予大力支持,整體提升陜西旅游形象,保障在完善廁所標識、滿足特殊人群需求等方面的投入。
李西乾委員建議,積極開展我省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建設陜西省藥用動植物種子庫和標本庫,健全中藥資源動態監測網絡。開展中藥產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建立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示范基地,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促進中藥產業轉型升級。挖掘我省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培育發展一批特色功能食品、保健用品、天然化妝品等健康衍生品。 記者 周明 齊小英 李龍飛 喬佳妮 侯燕妮 見習記者 劉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