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對火車站站下穿隧道施工進行全天候監測的測量機器人。 (中鐵隧道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供圖)
“咚咚咚……”昨日10時58分,隨著現場技術員操控智能掘進機器人揮動大臂鑿落一塊塊混凝土,西安地鐵四號線火車站站暗挖隧道左線成功下穿西安火車站東道岔咽喉區。至此,該隧道左、右線全部貫通,標志著地鐵四號線全線洞通。
世界級難題:
“施工就像在心臟上動手術,還不能打麻藥”
西安地鐵四號線火車站站一期暗挖隧道左線長269.8米、下穿西安站東道岔“咽喉區”15股道8組道岔。隧道頂至鐵路軌底僅有10.5米,地面平均每6分鐘就有一趟列車通過。“要穿過的地塊,是浸在水里的黃土層,就像嫩豆腐。”承擔施工的中鐵一局城軌公司西安地鐵四號線項目負責人梁西軍這樣形容下穿施工面對的地質難題和復雜狀況。
而暗挖隧道施工的難度在于不能通過降水以穩定濕陷性黃土地層,也不能對軌道采取任何加固措施。為確保隴海線列車正常運營,施工中地面單次沉降不得大于5毫米,累計沉降不得大于15毫米,這在國內外尚無先例可循。
“施工就像在心臟上動手術,而且還不能打麻藥。”梁西軍說。
硬科技護航:
28臺機器人全天候監測 615天實現安全貫通
面對這一世界級地鐵施工難題,如何降低安全風險,確保隧道暗挖正常進行?
“火車站站場布設了28臺最先進的自動化測量機器人,它們就像手術臺上的28個心臟監測系統,全天候實時監測,及時指導施工,確保了火車站站場的行車安全和隧道開挖自身的安全。”中鐵隧道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承擔了下穿工程的自動化監測項目,項目經理廖勇介紹,僅監測方案就經過了二十多個部門三個多月的論證,“3298個監測點位全面覆蓋施工影響范圍,每隔10分鐘監測1次,監測數據通過無線傳輸發送至遠端服務器,即便有1毫米的變化,服務器也能立即將預警信息發布至相關人員手機上,及時叫停施工。”自動化監測不僅在這一項目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后續類似工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參考價值。
施工中還引進了智能掘進機器人,“只需要一名技術人員拿著一個‘游戲手柄’來操作,不但節省人力降低人員安全風險,工效也提升一倍,實現了開挖不間斷作業。”梁西軍介紹。
西安地鐵四號線南起航天產業基地航天新城站,北至北客站,線路全長35.2公里,于2014年5月全面開工建設,2017年12月20日順利實現“長軌通”(除火車站至五路口段外)。其中火車站站隧道左線于2016年5月17日開始暗挖,歷時615天實現了安全貫通。至此,整個西安四號線全部“洞通”,為2018年底全線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記者 楊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