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陜西省統計局發布2017年陜西非公經濟發展形勢分析。2017年,全省非公經濟增加值為11849.22億元,較上年增加1419.04億元,占GDP的比重為54.1%,提高0.3個百分點。顯示出總量持續擴大,比重平穩上升。
非公經濟主體不斷催生。據工商部門統計,截止2017年12月末,全省個體工商戶達到162.82萬戶,較上年末增加13.2萬戶;全省私營企業達到60.4萬戶,增加近10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6.37萬戶,增加1萬多戶,成員總數52.18萬個;全年外商投資總額達到800多億美元,是上年的1.43倍。
陜西非公有制經濟投資持續增長,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全省民間投資9683.16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增速較上半年提高7.4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41.1%,較上半年提高2.2個百分點。
非公企業是我省吸納就業人員的重要渠道之一。據工商部門統計,截止2017年12月末,全省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已超過200萬人,較上年末增長11.0%;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為360.81萬人,增長7.8%。非公有制企業的持續發展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對于緩解全省就業壓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與其他省份相比,還有明顯差距。一是比重偏低。2017年,陜西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4.1%,而浙江、江蘇早在2013年時就達到76%和66.1%。二是發展相對滯后,“小、低、散”的特征依然存在。近年來,陜西雖然涌現出了一批非公有制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但與東部發達省份相比,仍處于起步階段。三是產業層次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特別是在縣域中小企業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非常少,投入研發的經費也較少。大部分產品技術構成低,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少。(劉百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