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鄠邑區森林旅游景區管理局管坪村三組的移民搬遷戶弋買道家的家里,一株株花蕾沁人心脾,屋內暖意濃濃、綠意盎然。農歷新年過完了,弋買道老人過得格外舒心,告別多年簡陋破舊的土坯房,搬進寬敞明亮的移民搬遷安置新房。“新的一年住進新房,相信我家的日子越來越好,越過越旺!”弋買道站在鄠邑區移民搬遷安置社區8號樓門前信心滿滿地說。
3月7日上午,弋買道家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老人家,我們來看看你們。”鄠邑區移民(脫貧)搬遷工作辦公室主任王鵬濤一見到弋買道便握住了他的手。“老哥,當時開展搬遷時,你是最先支持的,我們也十分感謝。咱們搬遷安置的事兒,我在這兒還要跟你詳細說道說道。”進門一落座,王鵬濤就把準備好的慰問品交予弋買道,并將他最關心的安置社區建設進度情況一項項詳細說給他聽。弋買道聽著王鵬濤的詳細介紹激動地囁嚅著嘴唇,不停地說著:“好,好,做夢也想不到的好日子啊……以前住在山上,過春節出門就得爬坡翻洼,雨雪天無法出行;下山一趟就是大半天;進城看病難上加難,清早出門、太陽落山才能回家;就連親戚們相互走動走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輩子生活在秦嶺北麓的弋買道談起老家曾經的生活,一陣又一陣的心酸涌上老人的心頭,“老屋漏風漏雨不用說,特別是冬天,冷得人睡不著。”年過古稀的弋買道常年住在山上,下山要在半山腰上走三四個小時的羊腸小道,雖說現在景區公路修通了,但往返一次花錢不說,還要受班車時間限制,生活極不方便,村子里和他一樣的群眾少說也有40多戶。
三個好字表達了移民搬遷戶由衷的稱贊!畢竟,2017年8月初,這里還只是一片泥濘之地,為了讓山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漸能致富”,市、區領導多次檢查督促,區住建局、國土分局和施工單位搶晴天、戰雨天、趕進度,24小時連續作業,9月底安置房主體相繼封頂,10月8日完成分房,截至目前,12棟220套,建筑總面積兩萬多平方米的徽派風格安置房已經全面竣工,安置社區內水、電、路、信、天然氣等配套設施也已配建完成,室內的這些桌椅、床頭、家具、家電也都是社會愛心人士集資募捐而來。高達30%以上的室外綠化和配套齊全的健身娛樂設施更是成為社區建設的一大亮點。
淳樸的山里人熱情好客,聊著天拉著家常不知不覺日頭已偏西,弋買道說啥也要邀請前來慰問的干部們吃頓便飯。女兒弋云親自下廚,切牛肉、拌粉絲、燴高湯,農家煮饃吃著煎火;弋買道和孫女花琦媛擇蔥剝蒜打下手,也是忙得不亦樂乎。半個小時后,八個色澤鮮美的涼菜,配上八碗熱氣騰騰的煮饃擺上了桌,樸實無華但卻溫暖人心的話語讓八個茶杯緊緊地碰在了一起。
在吃飯的間隙,鄠邑區移民(脫貧)搬遷工作辦公室主任王鵬濤將五百元錢悄悄壓在了涼菜盤底——就這樣,干部和群眾你一言我一語,純樸的鄉音勾勒著憧憬著未來的美好生活。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鄠邑區為了移民搬遷這一模式實現精準扶貧的成效,為確保搬遷群眾安居樂業,盡快融入新環境,不僅要維持移民的生存條件,還要改善社會服務,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產業轉型。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正在建設中的經營性門面房完成招商后,每年可為每名貧困群眾分紅450元左右,而結合石井鎮“景鎮一體化”建設預留的100畝的產業用地也將促進移民群眾的產業轉型。
記者肖持綱 通訊員周榮 孟楊詩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