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部發布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共164家,總估值6284億美元。這些獨角獸主要集中在北上杭深,西安暫無。
在資本市場上,“獨角獸”指的是那些快速發展、稀少、被眾多投資者追逐的創業公司。標準是創立10年內,估值超過10億美元,獲得過私募投資尚未上市。這份報告顯示,我國獨角獸企業在去年達164家,其中有62家是新晉入圍。這164家企業的總估值達628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97萬億元),平均估值約38.3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41億元)。獨角獸企業的高成長性令人驚嘆,因為它們的創立時間都不超過10年,有61家是2014年以后成立,甚至有的是2016、2017年創立。
本地資深投行人士哈立新表示,近幾年之所以成為獨角獸孕育的高發期,關鍵是趕上了創投熱潮和互聯網等行業風口。上市是大型獨角獸、超級獨角獸較好的退出選擇。
去年新增62家的同時,也有9家企業成功上市,從獨角獸中“畢業”。如今,在A股頻頻向獨角獸拋出橄欖枝的背景下,一大批龍頭企業都傳出了籌備上市的消息。
互聯網經濟發展較早的一線和中東部城市,獨角獸企業分布密集。報告顯示,去年的164家企業有137家集中在北京(70家)、上海(36家)、杭州(17家)和深圳(14家),占比接近84%。另外,武漢有5家,香港4家,廣州3家,南京、天津、鎮江各2家,成都、東莞、貴陽、寧波、寧德、沈陽、蘇州、無錫和珠海各有1家。
行業分布方面,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擁有較多獨角獸公司,分別達33家和21家;另有大健康、文化娛樂、物流和交通出行領域擁有2位數的獨角獸企業。
獨角獸名單中,暫時還沒有西安公司身影,陜西上市公司也較少涉足此類股權投資。對此,西安交大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仝鐵漢表示,這可能和地域、理念以及人才等三方面原因有關。他說,我省規模企業、上市公司以傳統制造、能源和軍工企業居多,過去互聯網和新經濟領域公司力量不足;傳統企業在經營上求穩,這與東部一些新興企業理念上存在差別;加上長期以來人才儲備不足,也對獨角獸企業的成長形成限制。華商報記者 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