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護城河畔市民游樂休閑的好去處。 (記者 馮煒 實習生 柯希飛 攝)
在古代,護城河亦稱護城壕,是城墻外圍環城一周的重要軍事設施。
600多年前,為阻止軍事進攻與固守城防,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當時的唐長安城皇城基礎之上修建了西安城墻,并在城墻外圍建設了一條環城一周的人工防護河,成為了明朝重要的城防工事。如今,在夏日暖陽的映照下,漫步在改造一新的護城河畔,隨處可見吹拉彈唱、吼著秦腔、悠然自樂的西安市民。這里已經融入了西安人的生活,代表著西安城市最有韻味的一面。現在的護城河,不僅是西安重要的歷史城市景觀,更承擔著老城區36平方公里范圍內的防汛重任,成為了西安市區的主要防汛蓄洪設施之一。
2018年,根據市政府“一三五”治水目標及河長制工作要求,西安護城河已全面進入三年剿劣水階段,城墻管委會積極采取綜合提升改造與水環境治理相結合的措施,對護城河進行全面遏制水環境污染,加快水生態修復,全面剿滅劣V類水質,實現有管理標準、有生態空間、有管護機制、有良好水質、有美麗景觀、有安全保障。在做好護城河滯蓄洪、泄洪的同時,更是全面完成對護城河保護和管理工作,為建設品質西安提供了優質城市水景觀保障。
貫徹落實河長制工作
正常蓄水量89.2萬m3、最大蓄水量163.48萬m3、在汛期可蓄洪量約74.28萬m3……面對這條繞城墻一周14.7公里、具有城市防汛重任的護城河,2018年,城墻管委會先后成立了河長辦與西安城墻護城河河長制作戰指揮室,以“治污水、優環境、重管理”為重點任務,認真研究繪制“六圖兩表”,全力推進護城河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修復。
據介紹,為加強護城河河長制工作的組織保障,確保城墻護城河河長全層級到位,城墻景區迅速建立健全三級河長配置,明確區級河長、景區護城河河長。同時自上而下明確了景區護城河副河長、警長、管理辦河長責任人及各級河長職責分工。
同時,積極成立西安護城河河長制領導小組,建立河長專題會議制度,由組長或副組長每月召集一次專題會議,通報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開展情況,協調解決全面落實河長制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對河長制實施情況和河長履職情況進行督導。針對護城河河長制工作的組織保障問題,領導小組還下設辦公室,負責貫徹落實領導小組的決策和部署,明確工作任務,擬定巡查、處理、反饋、督查、考核等各項管理制度,監督各項任務的落實,組織實施考核等工作,并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
為保證河長制工作順利履職到位與有效監督,城墻管委會在護城河東南角顯要位置豎立市級河長制公示牌一塊。在與城三區河長辦對接后,又于護城河東段、南段、西段豎立三區護城河河長制公示牌,標明職責、聯系電話和監督電話。同時,嚴格按照河長職責要求護城河區級河長每周巡查1—2次,景區河長每兩日巡查1—2次,管理部門河長每日1—2次進行巡查,有效監督了護城河河長制各項工作的落實與開展。
嚴格加強日常管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源是治水之本,要治水,先得從源頭開始。為在水源方面加強保障,城墻管委會確定了以再生水為主的穩定性保障水源,以大峪、黑河為輔助的應急性水源。通過閘門控制、水泵調蓄等舉措,確保護城河一周供水常態化,基本解決了護城河景觀水源及水質。同時,委托多個專業管理公司對護城河物業保潔、綠化養護、設施維修實行分等級、分區域日常管理,并由各職能管理辦公室著力解決管理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形成作業規范、管理有序、環境整潔、功能完善、人水和諧的新局面,有效提升護城河環境質量。
在護城河水環境安全管理方面,嚴格水環境風險控制,城墻管委會還定期開展風險評估,加強隱患排查,落實防控措施,嚴格實行24小時巡查機制,健全水污染事故處置應急預案,落實突發事故各項應急措施。同時,在護城河防汛管理方面,護城河防汛管理建立和完善預警與物防、技防、人防相結合的應急處置體系,提高對強降雨極端天氣汛情的應急快速反應及處置能力,有效預防特大暴雨災害,確保護城河搶險救災工作高效有序進行及防汛設施正常運轉。
此外,城墻管委會每年聘請專業機構編制《西安護城河防洪預案》,并根據預案要求,維修維護防汛設施特別是各閘壩開啟設施,在各閘壩處繪制水位線,科學合理進行水位、庫容調度,既確保護城河景觀,又滿足護城河防汛功能。
定期進行水質檢測
水質監測是指對水中的化學物質、懸浮物、底泥和水生態系統進行定時或不定時的監測工作,以了解水質監測在維護水環境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對此,城墻管委會每月對護城河一周8處采樣點水質泥樣進行抽樣檢測,科學分析水質變化情況,清晰完整掌握護城河一周各區段水質、底泥情況,為綜合改善治理提供重要參考數據。2017年全年共計完成排污口聯合檢查36次,封堵市政環衛生活污水及尚德門至尚勤門暗河非法排污口共計23處。對尚勤門暗河進行集中整治,加裝圍擋。以上措施有效減少了護城河污水排放量。
根據護城河不同區段情況,城墻管委會積極探索與專業機構合作,嘗試采取生物、物理、生態等治理方式對護城河水體進行治理,大力修復水生態環境。針對夏季綠藻水草泛濫、水質異味等問題,制定《護城河綠藻、水草預防方案》,采取科學監測與日常管理相結合的方式,有效控制綠藻、水草的滋生,并加大供水量和污染水體的排放量,加大換水頻率和促進水體流動,有效改善護城河水體水質。同時,充分利用西安市高校、科研院所等眾多專業資源優勢,成立護城河水生態保護專家委員會為護城河的保護利用以及構建新的水生態環境系統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為加強全民治水宣傳力度,凝聚社會治水護水的強大合力,城墻管委會加大宣傳力度,發動群眾當好“監督員”,形成親水、愛水、護水的良好氛圍。定期開展水資源宣傳專題活動,呼吁市民愛水節水。與市級媒體就護城河河長制開展情況及南門水體治理進行電視宣傳,營造全民治水的宣傳氛圍,使每個人都成為社會治水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最終實現城市人水和諧共生。
加大護城河工程項目改造
護城河,是每個西安人耳熟能詳的地方。作為具有重大示范意義的民生和生態保護工程,它的改造從一開始就特別引人矚目。
2005年以來,護城河進行了2次規模化改造。其中,2005-2006年,東門-建國門改造工程實施,形成1.3公里景觀水域。2013-2014年建國門-朱雀門綜合提升改造示范段工程實施,形成2.4公里景觀水域。兩期工程共完成河道治理3.9公里,通過改建截污箱涵,進行河道防護,最大程度做到雨污水與景觀水分離,呈現出碧波蕩漾的新面貌。
2017年12月,朱雀門至西門綜合改造工程已正式完工。通過河道綜合改造、水資源全面利用、河道水體循環系統及水質處理系統安裝等工程,采用了接觸氧化、底泥消解、生態修復等工藝,大幅延長了再生水使用周期,新增景觀水面面積6.5萬m2,新增護城河護坡綠化面積7萬㎡,有效地節約了水資源,改善了護城河水質。
據悉,護城河東門至西門剩余8.25公里綜合提升改造遵循“保護遺址、完善功能、改善生態、提升景觀、服務城市”的原則,包括河道綜合改造、污水排放通道、水資源節約利用、生態凈化系統、水體及防汛信息調度系統,其中涵蓋了西北角退水口、北門、火車站、東門等重要城市節點。該工程計劃2018年實施,2020年完工。項目完成后,護城河全線貫通,將形成一水護城、綠水成蔭的品質西安動人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