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父母的帶領下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資料圖片 首席記者 李明 攝)
“五一”小長假剛剛過去,假期里,為了增長孩子的見識、豐富孩子的課外知識,不少家長都選擇帶孩子參加各類文化活動:看展覽、聽講座、逛博物館、游覽名勝古跡,然而這些在成年人看來既能提升孩子文化素養又充滿樂趣的活動,卻并沒有抓住孩子們的心。“不但不感興趣,還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我們做家長的也很尷尬!边@樣的情況并不在少數,那么帶娃去參加這些活動到底是否必要?怎么樣才能起到邊玩邊學的效果呢?
現場
家長一頭熱 孩子對文化活動毫無興趣
從事圖書出版工作的市民李月得知最近曲江有讀書月的展覽和活動,正好趕上“五一”假期,4月30日她便帶著6歲的兒子一起去了現場,想給兒子買幾本書,順便參加一個兒童繪本的活動,但兒子的反應卻出乎她的意料。
“平時在家我感覺他也挺喜歡看書的,經常看繪本,但不知道為啥,一到書展現場他就蔫兒了,一點興趣都沒有!崩钤抡f她得知現場有幾個閱讀亭和兒童繪本區,還專門先帶孩子去了那里,但兒子卻連翻一翻選一選都不愿意,緊皺著眉頭說“無聊”。李月選了一本汽車的繪本給兒子看,兒子也隨手扔在了旁邊的桌上,然后不耐煩地對她說,家里也有書,還不如回家看。才逛了不到20分鐘,兒子就嚷嚷著“熱”“沒意思”,李月勸了半天也勸不住,最后只好帶兒子回家。
無獨有偶,在上個月世界讀書日當天,省圖書館舉行了一場陜西作家作品朗誦會,現場來了不少熱愛文學的市民,幾百個座位座無虛席,來晚了的讀者只好坐在地板上聽,帶著兒子前來的周鑫瑞就是其中一位。“我看這個活動是朗誦,還帶一些表演,應該挺有意思的,就想著帶娃來培養培養他對這些文學作品的興趣!
活動開始后,7歲的兒子全全卻不愿意安安靜靜坐在地上聽,一會跑到舞臺的臺階旁,一會鉆進圍欄區,旁邊的讀者提醒了三四次后,孩子終于不亂跑了,但能看出來孩子對現場的活動也并不感興趣,直接躺在地上開始睡覺,周鑫瑞十分尷尬,趕緊抱起孩子離開了現場。
分析
忽略個體性 培養藝術情趣需要日常引導
家長們希望陶冶孩子情操的本意是好的,如今各類活動的形式也是豐富的,那孩子的反應和想象中大相徑庭的原因到底是啥?
對此,青少年與家教所所長王國琪告訴記者,有些活動其實并不適合家長盲目帶孩子參與,“有時候家長帶孩子參加活動,是為了滿足一種自己的虛榮心、攀比心,覺得其他小孩都參加了活動,自己家孩子也不能落下,但是沒有考慮過孩子的具體情況。”
王國琪指出,有些男孩好動,就不適合帶去需要安靜的場所,既壓抑孩子的本性,又影響了公共場合的其他人,即使強行帶孩子去了博物館、圖書館這類場館,因為缺乏興趣,孩子也只能走馬觀花,最后無法留下記憶點,完全背離了家長的初衷。他建議道,對于低齡和好動的孩子,家長可以根據已知的興趣點為他們安排行程,比如孩子正好看了一部恐龍的動畫片,家長就可以帶孩子們去自然博物館,看看恐龍標本。因為此前已經有了對恐龍的大致印象,所以孩子們會對參觀內容產生好奇心,從而自發在游覽中獲取相關知識。
對于名勝古跡、博物館、展覽等人文藝術相結合的場所,莘苒心理咨詢室咨詢師陳璐君表示,如果缺乏日常引導,小孩子很難對晦澀的歷史人文產生興趣,而且這類場所游客較多,小朋友很容易產生煩躁情緒,解說的講解一般也比較模式化,平鋪直敘的講述很難調動起孩子們的積極性。陳璐君提醒各位家長,如果孩子還沒有開始接觸相關繪本、書籍,家長帶孩子去就不要有太強的目的性,只要能拓寬眼界即可。“孩子們對藝術的興趣也不是一兩次活動或者旅游就能培養起來的,日常的引導很重要!标愯淳f,在家時父母多看看此類紀錄片,多給孩子講講其中有趣的故事,從小建立起小朋友的藝術情趣,以后去游覽也能收獲更多。
經驗
室內外結合 根據興趣選擇活動
對于目的地的選擇,陳女士說會根據孩子的興趣進行篩選,“我們去外地除了看一些人文景觀,還會帶孩子去看展覽,其實展覽并不是那么晦澀無聊!标惻勘硎荆褂[的內容會涉及美術、歷史等許多方面,這些分支里總有孩子感興趣的區域,只要找到這個興趣切入點,即使不能完全理解,孩子也可以沉浸其中。
“如果孩子沒有明確喜愛的方向,父母也可以自己選定所去的場所,但在去之前,一定要給孩子做一些功課!标愯淳嵝训,如果帶孩子去聽講座、看展覽,父母首先要了解講座的主題,在去之前可以有意識地和孩子一起看相關故事或電視,起碼讓孩子對即將到來的活動有一個大致認識,不至于一無所知從而毫無興趣。在前去時,父母也可以為孩子找幾個小伙伴一同參與,設立游戲機制,比如聽完講座后大家做搶答游戲,誰答對了可以獲得小禮品之類,讓孩子們圍繞內容互相交流,拓寬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