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茅)秋天的茨溝鎮,漫山遍野里開始零星變紅的葉子,在放晴后湛藍的天空下,顯得格外耀眼。
深山的早晨已有些寒意,而茨溝鎮王莽村14組貧困戶余義周的家里卻是暖意融融。10月1日一大早,村黨支部書記王遠志和村委會主任程軍就給他送去了1000元資產收益分紅。
40多歲的余義周,年輕時在外務工患上塵肺病,失去了勞動力,至今單身。兄弟5個,其中三個都是患塵肺病去世,85歲的老母親夏康應實在放不下這個小兒子,就住在一起彼此照應,他們娘倆被村上列為貧困戶。
王莽村是深度貧困村,山陡地薄,七拼八湊種植了2000多畝核桃后,再也拿不出好地發展別的產業。核桃產業雖有一定的帶動作用,但僅靠土地入股分紅很有限,還得要有勞動力進園區務工才能掙到錢。而全村103戶貧困戶中,有75戶都是像余義周這樣缺勞力、不具備發展條件的貧困戶,他們靠什么脫貧?
“幸虧區上的‘異地置業’扶貧模式,幫我們配置了150萬扶貧資金,按照2萬元1股配給這75戶,用于在城里購買商業用房,每年按總本金的0.5%和5%分別給村上和貧困戶分紅。這樣既讓我們這種基礎差、底子薄,沒有集體經濟的村有了村級收入,又讓沒勞力、沒條件發展產業的貧困戶實現了增收!”村民王遠志高興地說。
王莽村是漢濱區資產收益“異地置業”扶貧模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漢濱區搶抓產業扶貧政策新機遇,堅持“區級統籌、鎮辦實施、村級所有、企業使用、收益固定、貧困戶受益”的資金使用原則,實行村集體所有權、企業經營權、群眾收益權“三權分置”,大膽實施“三變改革”,組建成立了漢濱區資產收益扶貧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創新推出“異地置業”扶貧模式。
漢濱區從涉農整合資金和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籌集產業引導資金6700萬元,為茨溝鎮王莽村等45個深度貧困村共同配置商業用房,實行集體入股,產權歸45個深度貧困村共同所有,以一般村貧困戶每戶1萬元,深度貧困村每戶2萬元的額度,按照成本價購置漢濱區水景灣小區商業門面房作為試點,折股量化到村、收益量化到戶,通過對購置的商業用房進行招商、回購、返租、轉租、物業管理等經營方式獲得穩定收益,實現資產增值保值,并按出資比例分配資產收益,全部用于貧困戶分紅。45個深度貧困村首次實現資產收益分紅402萬元。目前,除了水景灣小區,該區還啟動了長嶺移民搬遷社區等異地置業扶貧點。
“這種模式有效破解了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產業難度大、扶貧資金使用風險高、壯大村集體經濟渠道少、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難等突出問題,可以說是一舉多得!”漢濱區資產收益扶貧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徐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