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唐正飛)嚴寒冬日中,走進漢濱區流水鎮敬老院,撲面而來的是安逸祥和的“夕陽紅”景象:幾位行動自如的老人拿著簸箕、掃帚等工具,正在收拾晾曬的豬草。見有陌生人來,幾位老人熱情迎上來,打起了招呼。
現在的流水區域敬老院建于2013年,總占地面積12畝, 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敬老院配套食堂、 活動室、 浴室、 衛生間等功能場所,并配備空調、暖氣、衣柜、床頭柜等設施。共有床位70張, 集中供養69人, 其中三無人員1人, 五保戶68人。全院正式工作人員2名,臨聘工作人員7名,其中1名保安、3名廚師、3名樓層管理員。
記者走進五保老人查顯發的房間,查顯發從床下拿出塑料凳子,招呼記者坐。當被問及在敬老院過得怎么樣時,查顯發老人說:“在這兒吃得好,住得也好。冬天不冷、夏天也不熱。”
隨著農村年輕人不斷涌入城市,留守農村更多的是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其數量也逐年增加。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農村養老突出問題越來越多:年齡未滿60歲的低保老人住不進;身有重度殘疾的怎么辦?隨著越來越多的五保戶入住,現有的床位越來越少等,亟需通過社區等基層領域解決。
2018年上半年,漢濱區出臺了“一院兩制”政策。即一個養老院,既接納在冊五保戶入住,又接納即將年滿60周歲,所在地鎮、辦按規定提交資料,區相關部門審批通過的低保戶老人入住。
緊挨著流水鎮敬老院正在施工的樓房,也是敬老院的一部分,便屬于“一院兩制”項目。該項目投資900萬,可容納150人,預計2019年5月前投入使用。可基本解決周邊五保戶、低保老人的養老問題。
看著正在施工的大樓,硬件環境得到改善的同時,院長單林毅卻有著自己的擔憂。雖然相關部門解決了現有的農村養老問題,但敬老院還面臨著很多問題。
目前,敬老院沒有專業的醫務人員,最近要到好幾公里外的流水鎮衛生院。老人平時不生病還好,一有頭疼腦熱及老年病可就麻煩了。一個是費用,現在五保老人入住敬老院的費用、醫療費用由政府承擔,但隨著年齡增大,身患老年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戶住院治療期間誰去陪護也是個大問題。家里沒人陪護,請人陪護費用誰來承擔?二是敬老院人手少,“一個蘿卜一個坑”,平時都勉強維持正常運轉,趕上老人有什么突發事情,或院里護理人員請假,那就忙得不可開交了,更別說休假了。三是活動場地限制,老人們沒多少合適的休閑健身方式,無所事事,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爭吵,有的閑著無聊,就反復折騰自己的私人物品。往往護理人員剛收拾好,轉身又被翻亂。單林毅說,院里一王姓老太太今年80多歲了,三伏天還裝著棉襖,讓其不要穿還不行,院里工作人員擔心熱得中暑了,幫其脫掉,老人就勢嚎啕大哭在地上打滾。他說,老人的陪護也需要專業知識,更要有耐心。
有問題,還是要設法解決。為了讓老人安度晚年,流水鎮敬老院克服場地、設備等發展困難,組織老人在周邊空地種一些白菜、蘿卜等應季蔬菜,既能吃到地地道道的“家”中菜,老人也能找到家的感覺,還能借著平時勞動活動身體,讓老人真正享受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曾在流水鎮學坊埡社區擔任第一書記的楊京保介紹說:學坊埡社區在冊的五保戶有20戶22人,其中10戶12人在流水區域敬老院集中供養。開始老人們入住時總是不習慣,跟大家熟悉后,慢慢就成一家人一樣,主動幫工作人員掃掃地、種種菜打打下手,行動方便的幫忙照顧行動不便的,以此來豐富敬老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