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田鑫
大地不覺間換上新裝,一派欣欣向榮景象。趁著大好春光,在漢濱區,有這樣一群身處脫貧攻堅戰場“C”位的中堅力量,他們通過發揮自身理論優勢、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搶抓時節,以實干擔當,努力踐行著第一書記的光榮使命,一路帶領貧困群眾,找到了打開貧困枷鎖的“金鑰匙”,讓貧困的山鄉煥發出勃勃生機。
潤物無聲
“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帶著初心,中原鎮麻廟村第一書記宋雙雙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從人民警察到一名合格的第一書記的轉變。
他說,平時最喜歡的工作就是調查村情民意。通過一次次走訪,了解到群眾迫切需要,解決好一個個問題,辦好一件件實事,群眾的紛紛點贊就是對他最大的信任。
幫助貧困戶袁志蘭,為其孫兒申請免費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幫助行動不便的2名貧困戶辦理殘疾證相關手續;申請輪椅發放給有需要的2名殘疾貧困戶;鼓勵輟學學生重返校園。僅3個月時間,從搜集村民建議到進行修橋預算、申報項目、選址修建……村主要干道的3處過水路面附近架起3座便民橋,確保汛期村民暢通出行。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只要他了解到群眾“有事”,一定及時尋找方法解決困難和問題,讓群眾“少跑路、早放心。”村民們都說:“村里來了個好書記。”
周而復始
“村里的路修好了,進城務工更方便了。家里8畝土地流轉給瀛輝核桃產業園,土地流轉金加上固定產業分紅收入,一年還能有2000多元,脫貧越來越有信心了。”吉河鎮福灘村貧困戶向榮彩說。
福灘村是漢濱區發改局包聯村,2018年3月第一書記張兵握住了“接力棒”,開始福灘村新一輪脫貧沖刺。對該村191戶725人要實現2019年整村脫貧任務,他滿懷信心。他說:“一年打基礎、兩年抓提升、三年大發展,既要做好鞏固往年脫貧成效,還要提升脫貧質量,確保今年整村脫貧退出。”
圍繞“建強村級組織、推動精準扶貧、發展集體經濟、辦好為民實事、提升質量水平”等工作,他總結了駐村幫扶“十條工作法”,有力有序推動了該村各項工作落實落細。至2018年底,全村貧困發生率由原來16.71%下降到3.12%,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村容民貌等顯著改善,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春”心常駐
3月20日,在瀛湖鎮沙溝村茶園亦是一片繁忙景象,來自全區多家茶葉企業的15支代表隊百余名選手正在這里參加采茶技能大賽。
眼前的2500畝茶園,正是該村第一書記朱恒著力破解全村產業基礎差、群眾致富難的產業項目,引入安康綠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建成規;鑸@,通過“企業+園區+農戶(貧困戶)”模式,幫助貧困群眾走出了一條穩定增收致富路。目前,建成的茶園已成為村上支柱產業,把留守在村的老人、婦女和家庭困難群眾都鑲嵌到產業鏈上,通過茶園帶動了該村 229戶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戶年均增收1530元。
駐村不僅是人駐,心更要駐。一年多來,他堅持每個月20余天吃住辦公在村,帶領村“兩委”學習政策,從最簡單的會議記錄規范入手,建立健全村務管理各項規章制度,積極對上爭取立項、資金,逐步解決了沙溝村貧困群眾的“吃水難、行路難、住房難”等問題。
如今,走進漢濱區各貧困村,一片春耕繁忙、生機盎然景象。身居全區脫貧攻堅戰場“C”位的200余名第一書記正用心用情用力,匯聚起脫貧攻堅的磅礴力量,為該區全面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整區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