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停
一條條胖嘟嘟幼蠶蠕蠕爬動,或爭相撲在桑葉上,貪婪地吮吸著嫩葉里的養分,或立起脖子探出頭來,迫不及待地尋覓一方吐絲結繭的舒適地兒……窸窣作響的“沙沙沙”聲,仿佛春天里一場滋潤大地的毛毛細雨……
這是沈壩鎮橋頭村千畝桑蠶基地里的場面,看著眼前的“蠶寶寶”們,方益平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致富不忘眾鄉親
方益平是沈壩鎮橋頭村第一個發展蠶桑產業的人,早年因家庭貧寒外出打工,干過苦力,下過煤窯,最終憑借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誠懇務實的人品,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別看他其貌不揚,他可是個能人喲!”這是沈壩鎮黨委書記陳光勝對方益平的評價。
為確保貧困村能如期順利脫貧,2016年沈壩鎮黨委提出的“俊才返鄉共建小康計劃”,積極鼓勵在外能人回鄉返鄉創業。在外打拼多年的方益平放棄了外面優厚的待遇和優越的生活條件,獨自一人回到了沈壩的大山深處。
沈壩鎮生態良好,氣候適宜,加之漢濱區擁有悠久的興桑養蠶歷史,經過實地考察、調研,方益平很快就鎖定了蠶桑作為自己發展的主導產業,并于當年7月投資60萬成立漢濱區頂峰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00畝。“當時我也沒想太多就回來了,只想為村子、為群眾出點力。”當被問起回來創業的原因時,方益平笑了笑說。
思變鋪就產業路
為了當地的貧困群眾能就近就地就業增收,合作社依托氣候資源優勢,充分利用閑置土地資源發展桑蠶養殖產業,2017年流轉土地400畝,投資22萬元建蠶室700平方米。通過與安康市寶業絲絹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鼓勵地方貧困戶騰地入股,將閑置的資源統一利用起來,創建桑蠶養殖基地,并聘請貧困戶勞力管護桑園、采摘桑葉、飼喂家蠶,當年帶動貧困戶21戶,戶均增收3000元。
“去年我通過在合作社務工掙了6000多塊錢,今年還想承包幾畝桑園,再多養幾張蠶”家住橋頭村四組的貧困戶羅元慈信心滿滿的說。
貧困戶不僅可以到合作社務工,合作社還將桑園免費返包給有能力養蠶的貧困戶,方益平還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術免費傳授群眾種桑養蠶技術,帶動家鄉群眾共同致富。
家住橋頭村四組貧困戶彭明少看到了桑蠶產業良好的發展前景,在合作社技術員的幫助下,今年還在合作社免費承包了4畝桑園,目前桑苗的長勢良好。他感慨的說“種桑養蠶可以讓我快速脫貧。”
“絲”路打開致富路
為了將產業做大做強,使桑蠶基地發揮養蠶大戶示范帶動作用,輻射周邊貧困戶,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通過采取“合作社小蠶共育+農戶大蠶飼育”的模式,由合作社先將集中供養小蠶至3齡,然后提供蠶苗給村民飼養,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待賣蠶繭后,合作社進行統一收購,完全解除了農戶們缺乏技術和產后銷路的后顧之憂。
“在方益平發展桑蠶產業之前,橋頭村是沒有任何產業的。種桑養蠶成本低,農戶承擔的風險小,見效快,是脫貧致富的好路子。”沈壩鎮黨委書記陳光勝說道。
橋頭村通過發展蠶桑產業,極大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通過合作共贏,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又極大調動了村民發展生產積極性,實現了集體經濟、蠶桑產業全面穩定長期協調發展。
現如今,圍繞農村“三變”改革,通過貧困戶土地入股分紅,方益平創辦的圣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投入已達150萬元,下轄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桑園1200畝,新建蠶室8間,共計700平方米,帶動貧困戶41戶147人,每年發放工資30余萬元。“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給員工發工資的時候。”方益平笑著說。
方益平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突出表現群眾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在去年的村“兩委”換屆選舉中被選為了橋頭村村委會副主任,進一步發揮他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示范引領作用,促進了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的深度融合。
“頂峰合作社已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合作社將提供小蠶共育、大蠶室、藥品供應、桑園返包、技術咨詢、蠶繭回收等一條龍服務,還要在初加工上下功夫,為確保橋頭村脫貧不返貧出一份力。”方益平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