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柯賢會
在漢濱區東部的壩河鎮,有一位與牛相依、以牛為生、養牛帶動群眾致富的“牛人”。他就是汪順金,1971年出生,壩河鎮斑園村人,長的高大壯實,說話粗聲大氣,一看就是一個性情直爽、憨厚實干的人。
汪順金小的時候,經常在放學后放牛放羊找豬草。他覺得牛可愛老實、勤懇耕耘,吃的是草,奉獻給人類的是營養豐富的牛奶、美味可口的牛肉,因此特別喜歡牛。他專門制作了一把棕葉刷子,給牛趕蠅掃虻、摘蜱掐虱、洗澡梳理,把牛身上弄得干干凈凈,還經常給牛割草加糧當“夜飯”,把他家那幾頭老黃牛伺候得壯壯實實。牛也特別聽他的話,他的一聲吆喝、一個“指令”好像都能聽得懂。至此,他與牛結下了深厚情誼。
那個時候山里農村很窮,吃飽穿暖都是奢望,更別說一直需要資金投入的上學。很多人能上到小學初中就很不容易了,上到高中的更是少之又少。汪順金也因為家里經濟能力有限,上滿初中后就在家務農。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長期放牛、養牛的過程中,他突然想到:自己是否可以發點“牛”財?于是,他當起了牛的“經紀人”,一邊務農,一邊干起了買賣牛的營生。他利用壩河牛多的資源優勢,從當地山里收購黃牛、小牛犢子賣給川道需要耕地的農戶,大犍牛直接攆到安康東壩一個牛的交易市場賣掉,掙點差價,補貼家用。
牛的“經濟人”表面風光,其實并不好當。既要有好眼力、估準斤兩,還要把準市場交易行情,更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有一次臨近過年,大雪封山,汪順金在壩河鎮鴨鴿山收購了5頭牛,為了及時將牛趕到東壩,他冒著大雪下山,不小心滑倒從懸崖峭壁跌落,導致小手指骨折,腳腕也崴了,但他還是一拐一瘸堅持行走了一個晚上,把牛趕到了目的地。
就是通過這樣十幾年的辛苦積累,汪順金才過上了好日子。現在,他家里的老土房換成了四間三層的小洋房,還在壩河中學附近開起了商店,走在了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上。
一人富裕不算富,共同致富才算富。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壩河鎮以平旬公路為軸心,以撤鄉建鎮前的勇敢鄉、壩河鄉為兩翼,依托當地資源優勢,按照一村一品發展思路,建設了寺姑伏羲山獼猴桃、伍彎村紅薯、斑園養牛、繁榮養豬等產業園區,利用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帶動大家共同富裕。
“牛人”汪順金又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他利用自己養牛的經驗和特長,帶頭成立了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資300余萬元,采用統一提供畜種、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保底價格、統一收購,全面開展畜牧養殖、牧草種植、飼料回收、農產品加工、產品銷售、牛糞收集轉化、信息技術服務,發展農林牧結合、種養一體的綠色生態環保循環農業。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種植牧草、代養牛羊、入股分紅等形式脫貧致富,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因此成為壩河農民脫貧致富的強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