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龍春來 曾 桃
近年來,漢濱區緊盯遠教扶貧“八個一百”創建目標,發揮遠教資源優勢,將拓展學習教育和培育先進典型相結合,為貧困群眾搭建增收致富的“快車道”。
打造學用課堂,為群眾致富“出點子”
“同樣條件差,劉斌失去雙手都能把產業搞好,現在黨的優惠政策這么多,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到處都是致富門路”。這是大竹園鎮七堰村村民賈定菊在遠教廣場看到視頻節目《要幸福就要奮斗》后說的感言,身殘志堅的創業脫貧典范深深觸動了她,讓她心底萌發出創業脫貧的念頭,并誓言一定要甩掉貧困戶這頂“恥辱帽”。
今年以來,該區堅持以提升基層組織力、增強支部號召力和凝聚力為抓手,通過推動站點網絡升級,拓展教育受眾為重點,把“固定學習日”與“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深度融合,采取“室內+室外”課堂和“集中播放+滾動播放”方式,同時播放紅色電影,脫貧典范事跡等視頻,有效激發了貧困戶致富信心。目前,建立遠教扶貧示范廣場16個,遠教扶貧示范站點30個,遠教區域化培訓中心13個,實現了群眾“方便學、學的好、用得上”。
建好學用基地,為群眾致富“鋪路子”
“以前飼養本地黑豬總不上膘,沒想到簡單的活食拌料還有這么大學問。”家住大河鎮小河村的貧困戶張永連感嘆說,自從村里建起了“黑豬繁育”學用示范基地,他便三天兩頭的到豬場里取經,不僅學到了養豬技術,而且基地還承諾將以高于市場平均價回購他飼養的3頭黑豬,更加堅定了他的脫貧信心。向胡登榮、張永蓮這樣,通過學用示范帶動,自覺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還很多。邀請專家到遠教基地現場教學、農民全程參與基地體驗學,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學習農村使用技術,實現了貧困群眾“學習有陣地、實踐有基地、致富有門路”。
為確保每戶貧困戶至少掌握一項技能,該區堅持“遠教+基地+專家+貧困戶”模式,整合資源,建立遠教扶貧學用示范基地25個,區級科技特派員213名,帶動發展貧困群眾2300余戶,開展產業技能培訓72次6800余人,貧困群眾參訓率達72%。
推行遠教電商,為群眾致富“賺票子”
“我們這里有核桃、油葵油、野生菌類、村民自釀的土酒等20余種產品……”談及網上銷售農特產品,茨溝鎮王莽村遠教管理員王坤臉上寫滿了自信,“自從我們有了遠教電商,群眾再也不用走出去買山貨了。”王莽村屬于深度貧困村,該村山高溝深,農副產品資源豐富,但距城區路途較遠,到鎮趕集來回需要4個多小時,車費80余元。為此,該村黨支部結合實際,決定由遠教管理員王坤牽頭成立王莽村遠教電商服務店,并擔任遠教扶貧電商店主,借助遠教網絡,開辦屬于本村的購物網店,主要解決貧困戶農副產品銷售難、價格低的問題。通過組織召開固定學習日和黨員大會、上門宣傳等形式,將本村富有特色的農副產品統一收購,包裝,實行線上線下推廣銷售,并幫助群眾代購物品、網上繳費、訂車票等事項,極大地方便了周邊群眾。截至目前,該村遠教電商店主長期幫扶貧困戶22戶,幫助群眾代銷農產品約8萬余元。通過推行“遠教+電商”模式,為農副產品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為群眾持續增收致富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