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善剛
清明前后,正是春茶采摘的黃金期。在漢濱區流水鎮剛子茶葉種植基地,十幾位貧困戶滿懷著增產增收的喜悅之情,正忙著采摘春雨過后露頭的新芽,指尖在茶樹間翻飛,處處是一片熱鬧繁忙的景象。
近年來,漢濱區堅持把茶產業作為決戰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來抓,進一步厚植生態優勢,推動茶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品牌化發展,做強做大茶產業,貧困群眾從“綠色銀行”中取出了真金白銀,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截至目前,全區茶產業共帶動貧困戶3755戶,受益人口12865人。
帶動周邊茶農增收
在流水鎮剛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茶葉加工車間,負責人劉剛介紹說 :“我們茶葉專業合作社的理念,就是要帶著當地村民發展茶產業脫貧致富。”
2009年,劉剛看到家鄉的高速路即將建成,也看到家鄉有近千畝的茶園撂荒,于是將該村近千畝老茶園流轉過來,涉及農戶108戶,流轉年限20年,幾年來新發展密植無性系茶園3700余畝,點播4000余畝。當劉剛看著身邊一些鄉親生活仍然困難,他把茶園流轉的原農戶召集起來,有26戶貧困戶入股,每年都有8000到10000元不等的固定收益。現在,合作社幫扶貧困戶達到113戶433人。
同時,他通過機械化加工提高了茶葉品質,提升了茶鮮葉價值,周邊茶農增加了收入,合作社每年支付茶園管理人工費40余萬元,茶鮮葉收購50余萬元,使該村流轉戶人均年增收千余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這是劉剛對貧困群眾的承諾。為了讓貧困戶提高茶農收益,在春茶鮮葉收購時,他主動向貧困戶將鮮葉收購價上調5%。下一步,劉剛想在做大做強自身茶產業的同時,更好地回饋鄉親父老,讓最美小鎮因茶而美,人民生活因茶更佳。
茶旅融合助力脫貧
在大竹園鎮二聯村、糧茬村東旭茶葉示范基地,茶園到處勃勃生機,滿眼青翠。時而看見產茶區體驗采茶的游客一批接著一批。
大竹園鎮林江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說,“我們依托良好生態資源發展茶鄉體驗游,在傳統茶產業的基礎上催生出茶旅融合新業態。”
為做好茶旅融合大文章,近年來,漢濱區以基地規模化、種植標準化、加工集群化,做強茶葉產業,提升鄉村旅游,為打造茶旅游勝地為發展目標, 采取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園區引領、項目扶持、規模經營的方式,創新“支部+合作社(公司、園區)+貧困戶”模式,深入實施“旅游+”,以打造茶花長廊、園林新區、茶旅新鎮為目標,統籌區域產業發展,提高農民綜合收入。
現如今,大竹園鎮“有機茶種植、茶產品加工、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三產融合發展戰略,使一座座茶山、一片片茶葉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農民致富的法寶。探索“茶產業+旅游”融合發展之路,引導建設高標準茶園,打造融采茶、制茶、品茶、購茶、餐飲、休閑為一體的茶園生態旅游精品景區,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開辟了新天地。
長遠產業有效增收
“要讓群眾從根上脫貧,必須依靠生態產業帶動,增強群眾造血功能,做長遠可持續的生態大產業。”這是晏壩鎮黨委政府對漢濱區脫貧攻堅工作要求和目標的深刻詮釋。
田壩社區致富能人元為杰,在晏壩鎮的號召下,陸續投資1000余萬元,建成了800多畝高效生態觀光茶園,辦起了全鎮頭一家制茶廠,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浩龍春”。鄉親們每年除了掙土地流轉費,還能在園區務工掙錢。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元為杰又牽頭成立了浩龍茶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流轉土地的168戶群眾全部吸納為社員,由合作社統一提供茶苗和栽管技術,統一回收加工鮮葉,統一銷售。貧困戶元國說,“現在我家算上土地流轉費、我和老伴在園區務工工資,加上自家一畝多茶,一年光茶葉這一項就能掙七八千塊。”
為了能讓更多的人走進茶園,近年來,該鎮探索“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戶”、“公司+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多種發展模式,不斷培育增強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的自身發展能力,積極引導單獨經營的農民逐步向現代農業工人轉變,讓群眾融入產業,讓產業帶動脫貧。短短幾年時間,茶葉產業帶動群眾1547戶3600多人,其中貧困戶960多戶1800余人,真正成為農民就業增收、脫貧致富的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