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柯賢會)漢濱區早陽鎮有一位“硬”支書,他只認硬道理,?杏补穷^,脫貧攻堅措施硬,產業結構調整硬,基礎設施建設硬,說話辦事硬,工作作風硬,人品修為硬,硬是讓一個貧窮落后的山村在時代的春風里換上了新的容顏。
其實,“硬”支書不姓硬,姓艾,叫艾禮彥,今年55歲,是漢濱區早陽鎮興勝村的黨支部書記,過去這個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村民生活十分困難,村里的老人回憶說:“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村上水、電、路不通,男人不好娶媳婦,姑娘爭著往外嫁,老人生病沒法醫,小孩上學不方便,人們經常吃不飽,穿不暖......”。艾禮彥小的時候就想著,如果有一天全村人能夠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該多好。1996年10月,艾禮彥擔任了原前進鄉石坡村黨支書,從那時起,他就一心撲在工作上,想方設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2015年5月,原石坡村和原永勝村合并成了新的興勝村,艾禮彥又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特別是脫貧攻堅戰打響后,艾禮彥義無反顧帶領大家投入到新的“戰役”中去。
“上級領導和艾支書抓著我們頭發向上提,我們不能硬往下拽,我們要自食其力。”興勝村4組的貧困戶張德保見到我們高興的說:“今年,我養了10頭豬、2頭牛,隨便就脫貧了。”為了讓村民盡快脫貧,艾禮彥帶領支部班子成員動員村民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從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向種植核桃、黃姜、拐棗等經濟作物和養牛、養羊等家庭規模養殖產業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硬是讓村上絕大多數群眾的錢包鼓了起來。
在今年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他因戶施策,精準扶貧,采取八項硬措施:主導產業扶持17戶47人,醫療救助措施幫扶12戶12人,教育扶貧4戶4人,勞務輸出11戶16人,政策兜底7戶10人,生態補償22戶55人,危房改造14戶29人,易地搬遷7戶16人,這些辦法讓貧困戶衣食住行有了基本保障,全村脫貧摘帽指日可待。
“原石坡村3、4、5組150多戶400多人,都住在海拔六七百米的半山腰上,以前過河沒有橋,路也是一條土路,經常有人騎車過河摔倒,遇上河里漲水,就無法通行了,現在河上修了橋,硬化了公路,山上的人出行一下就方便多了。”住在琉璃河邊6組村民溫榮有親眼見證了這條路的變化。為了解決村上基礎設施滯后問題,艾禮彥多方奔走聯系,硬化3條11公里村道,新建了2條產業路,建成功能齊全的村級活動室、衛生室,修建人畜飲水工程8處,完成農網改造,安全用電達到100%,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有了質的飛躍。
艾禮彥妹夫的房屋在2010年“7.18”強降雨中受損開裂,門前道路塌方,妹妹多次去找他,要求享受有關政策和生活救助,艾禮彥說:“村上還有比你們條件差的,我又是村上支書,不能優親厚友。”硬是不讓妹妹領救濟糧、享受房屋補助政策,其妹妹和妹夫因此事生了艾禮彥很長時間的氣,后來,艾禮彥自己掏腰包借給妹妹一萬塊錢,幫助他們建房修路。艾禮彥說:“當干部不得罪人是假話,我寧愿得罪親戚朋友,也不能沒有原則,打鐵要自身硬,自身硬了才能服眾,才能贏得群眾信任。”
20多年過去了,艾禮彥的腳步走遍了興勝村的山山水水,足跡踏遍了興勝村的每一寸土地,如今的興勝村,一幢幢小洋樓如繁星鑲嵌在大山在褶皺里,寬敞平實的通組公路縱橫交錯纏繞整個山村,清亮亮的自來水流進村民家中,家家戶戶養的牛羊健康成長,核桃、拐棗、黃姜、甜稈、黃姜鋪滿山頭……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而這一切美好的新農村景象與“硬”支書艾禮彥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