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善剛 田鑫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幫助群眾“靠山吃山”,漢濱區雙龍鎮強軍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有套自己的好辦法。那就是發展綠色天然種養殖產業,合作社成為“搬運工”,讓城里人吃上放心菜,使山里群眾掙得輕松錢。
從城區驅車順安嵐河沿公路而上,再進入蒼翠滿園的橋山村,僅需1個小時有余,走進葉家灣,一眼望見,強軍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場一排排圈舍,整整齊齊坐落在山谷,四面青山合圍。圈舍里喂養了500頭大耳山羊,山上地里種滿牧草以及辣椒、南瓜等蔬菜,這是該村54戶貧困群眾脫貧的希望所在。
“現在道路交通方便,國家政策也有支持,我就想怎樣將老家自然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發展優勢,帶動周邊貧困群眾共同致富。”合作社負責人謝連軍說。2016年他投資1000萬元注冊成立強軍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橋山村葉家灣流轉土地800畝,建成牧草基地700畝(帶散養土雞),魔芋、拐棗套種園150畝、生態蔬菜園150畝,建設標準化羊舍2000平方米、有機肥廠800平方米、沼氣池300平方米。合作社走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路子,以家禽養殖、畜牧養殖、果蔬種植為主,集產、銷、技術培訓為一體,實行訂單農業,除開流轉土地、吸納務工以外還通過“四統一一分散”即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統一品牌銷售和貧困農戶分散養殖模式,帶動了當地54戶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戶均年增收1.2萬元。
家住橋山村5組的貧困戶張興滿,今年45歲了,妻子有語言殘疾,大女兒患有慢性病,小兒子還在上學,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他身上。強軍合作社的成立給他生活帶來了新希望,他說:“合作社流轉了我的地,我現在常年在這務工,比之前自己種地掙得錢多,還比之前輕松些。”張興滿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一年土地流轉費350元,合作社流轉了他5.5畝,一年有1900余元保底收入。常年在合作社務工,平均每月能掙2400元,一年下來就能收入3萬余元。他說合作社定期邀請農技專家來進行技術指導,在這務工還能學到養殖技術,以后條件成熟了自己也可以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