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曉莉 鄒沅君 張淼
今年以來,漢濱區五里工業集中區聚焦幫扶村“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和“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做到扶貧又扶智、輸血更造血,不斷在人才支援、資金支持、產業合作、勞務協作等多個方面加碼、使勁,讓對口幫扶的五里鎮白馬石村幫到點子上、扶到心坎里。
基礎幫扶變新貌
白馬石村山大人稀,溝壑縱深,進村道路破敗不堪。以前是泥巴土路,天晴一身灰,下雨兩腳泥,山體滑坡時有發生,村民出行很不方便。后來硬化了一段20多公里路面,天長日久,風雨侵蝕,漸漸地也顯得破亂不堪。
土地在山上,村民居住大部分在山上,辛苦勞作全靠肩挑背扛。面對這一“尷尬”現實,工業集中區領導班子形成一個共識:要想富,先修路。兩年來,協調爭取各類項目資金500余萬元,目前正籌備產業路3公里,硬化通組路3.9公里已在施工,修建水窖5口,安全飲水全村全覆蓋,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修了路,搬了家。利用陜南移民搬遷、避災搬遷等利好政策,相續將村里436戶1310人完成了搬遷。其中原山上居住的123戶408人,家庭經濟困難且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D級危房,為解決安全住房問題,幫扶單位和村上廣泛宣傳精準扶貧政策,上門征求貧困戶意見,通過多方爭取,落實危房改造 4戶,動員了119戶安置點的搬遷入住,壓實了扶貧搬遷工作任務。集中安置96戶貧困戶,一院兩制安排 6戶,分散安置17戶。
目前,“兩房建設”等重點建設工程全部竣工驗收,全村危房戶、貧困戶都圓了一個“住房夢”。移民搬遷,是擺脫貧困有效手段之一。
火車跑得快,全靠頭來帶。在五里工業集中區幫助下,陣地得到了“擴容”和“升級”。白馬石村原村委會面積狹小而簡陋,不到100平方米。想方設法籌資60萬元,在村部建成了300余平方米的標準化活動室,400平方米的活動場地,80平方米衛生室,規范了黨員活動室、文化室,并置辦新的辦公設備及桌椅,捐贈了50余套紅色教育書刊,一步到位解決了白馬石村“三委”班子辦公難、設備舊的問題。嶄新的辦公樓,仿佛一個盆景,恰如其分地點綴在綠蔭叢中。
基礎設施的改善,文化生活的豐富,集體經濟的增收,使村里的貧困面貌大大改變,實現了“人居環境優美、精神生活豐富,生產條件優越、致富大有希望”。
產業幫扶拔窮根
2018年伊始,區委、區政府將幫扶白馬石村脫貧攻堅的任務交給了五里工業集中區管理委員會。工業集中區支持“三農”這檔事,在漢濱,算是走出了“跨界”的第一手棋。
在助推脫貧工作中,針對白馬石村底子薄、基礎差、包袱重的“老馬負重”窘境,工業集中區與“三委”班子會商,研判“致貧”病因,開出“治貧”良方,讓該村在“治愈”中脫穎而出。清晰后趕發超的思路,提出運用“支部+X+貧困戶”有效模式,不斷地強化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促農民增收,促企業增效。
近些年來,村民們紛紛告別大山,搬進了小康新居。家是新的,可離家遠的田地卻撂荒了。缺項目、缺技術、缺資金,是農民致貧的主因,加上因病因學因災返貧,導致在2018年末尚有140戶333人未脫貧,其中五保戶35戶38人,低保戶72戶194人,一般貧困戶33戶101人。
白馬石村著眼于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成立了魔芋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了農業現代園區。農業園區計劃總投資2.3億元,規劃面積1.6萬畝,設計建設萬頭養豬場、10萬只土雞養殖場、20萬噸有機肥加工廠、魔芋小鎮、特色辣椒種植基地等。截至目前,全村種植魔芋5000畝、油葵500畝、特色辣椒1000畝、獼猴桃等特色林果500畝。
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帶來了機遇。“按照品種特色化、種植規;、產銷一體化的模式運營,我們因地制宜種植了魔芋、辣椒、油葵等農作物。”白馬石農業園區李慶龍介紹道:“我們還將形成育苗、栽植、收購、加工、電商銷售等一條龍服務產業鏈,確保農民種得放心、賣得開心。”
五里工業集中區發揮產業孵化器的推送作用,從江蘇省常熟引進年產20萬噸生物有機肥項目,發展綠色循環經濟。該項目旨在利用禽畜糞污、秸稈以及食品加工產生的下腳料等農業廢棄物,通過有機物酶解、微生物復合等生物技術處理,“變廢為寶”成為有機肥料。項目建成后,不僅可滿足30萬畝土地的需肥量,還對改善月河川道流域的生態環境,起到大大促進作用,勢必成為漢濱資源節約、產出高效、環境友好的綠色生態農業的新高地和標桿。
“三變改革”的春風,讓荒地煥發出勃勃生機。一場由“三變”引發的“質變”正在悄悄發生:土地資源變為生產性資源,村民閑散資金變為股金,村民變為股民。幫扶單位指導該村成立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白馬石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特色養殖業和種植業,增加村民收入。原來土地沒有人種,園區成立后,加入合作社后或土地流轉,每畝土地租金150元,僅2018年園區分紅就達18萬元,受益戶225戶,戶均802元,安置勞動力94人實現了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
重點貧困戶重點抓,五里工業集中區派出14名機關干部包抓46戶貧困群眾。在“百日決戰”倒計時之際,盡銳出師,全線作戰,幫扶人員克服自身業務繁重的困難,認真落實每周“兩天一夜”戰時紀律,白天進村入戶,了解幫扶對象實際需求,晚上回到村部研究脫貧方案,與貧困戶同吃同住同勞,結對子、交朋友,真心實意結對幫扶。據不完全統計,幫扶干部自掏腰包及企業和社會愛心人士捐贈,今年8月20日,在白馬石村舉辦行“金秋助學 圓夢大學”活動,通過中昊、皓翔、榮泰等17家企業對2018、2019年考入大學的26名貧困大學生資助了7萬余元,投資公司等三家企業捐贈愛心超市資金2萬元,物品計6萬余元。
派駐的第一書記易磊,在孩子出生不到20天的時候,毫無怨言,直奔脫貧攻堅一線。風里來雨里去,一干就是一年多,村里大大小小的事,他比自己的家都精心。有一次,小孩要到西安做手術,妻子挺害怕的,指望他這個“頂梁柱”來撐著。當時,村上正在如火如荼地打路,牽扯到要協調方方面面的關系,他知道趕工期一刻都不能耽擱,為了“公家”犧牲“私家”,他極不情愿地給妻子“請假”,沒有去陪護孤身去省城母子倆。在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每周“五天四夜”從不缺勤,從不脫崗,從不掉鏈子。
他除了照顧好自己的幫扶對象外,還經常與村里其他群眾拉家常,交往的群眾,無不交口稱贊。在村里舉行建黨95周年慶祝活動時,他私人掏腰包,購買了3000元紀念品,獎勵給支部優秀黨員,讓一線同志們感受到黨的溫暖和第一書記的摯愛。
技能幫扶促增收
據統計,白馬山村有富余勞動力278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56人。通過各種渠道安排就業198人,但仍有80余名沒有就業,這主要集中在貧困戶中。因人而異,開展點面結合的就業扶貧,對貧困勞動力進行技能提升培訓,以達到“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幫扶單位通過自身平臺,打破信息壁壘,暢通了企業招工難和勞動力就業難的“雙重阻梗”,組織企業招聘會3次,引導78人找到合適的崗位。
“以前,我們要到廣東、浙江去打工,掙的錢很大一部分‘丟’在路上了。現在,在家門口一天可掙120多塊錢,每月3000元的工資收入,何樂而不為?在家門口工作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孩子,一舉兩得呀!”從山上搬到朝陽社區的農民工張彥,頗為感慨。
扶貧先扶志,扶志智當先。思想和生活“脫貧”雙管齊下,讓新民風提振決戰脫貧的信心。倡導“誠、孝、儉、勤、和”新風尚,樹立自重、自愛、自立、自強的觀念,堅決抵制懶散庸和黃賭毒的不良風氣,制定了《白馬石村新民風建設實施方案》,通過開展村民道德評議會和紅黃榜,改變貧困戶“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思想,使村風民風得到了明顯改善。變“被動脫貧”為“主動脫貧”,促使困難群眾主動投身脫貧致富熱潮中。
秉承“愛心扶貧、用行濟困、全民文明”理念的愛心超市,創建中白馬石村探索出“積分改變習慣、勤勞改變生活”好做法、好經驗,使其成為村民文明行為的一個“兌換點”。在幫扶單位、愛心企業、鎮村干部的支持下,超市購置了生活所需用品,采取以積分兌換的方式,激發群眾向上向善的內生動力,褒揚正氣,互助友愛,讓做好事的群眾在物質上得“實惠”,在精神上得“鼓勵”,從而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公益扶貧、消費扶貧多措并舉,讓白馬石村嘗到了脫貧的甜頭。2017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700元,2018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300元,2019年上半年人均純收入就達4545元,整村“摘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