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丕 通訊員 周延科 張俊玲
漢濱區關廟鎮文化村,村如其名。
新民風在這里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庇蔭著一村村民。文化村的景象是整個關廟鎮的縮影,這個緊鄰城區的鄉鎮,用自己的行動回答了一個問題。推進新民風建設,什么最重要?
關廟鎮黨委和政府給出了答案:村民的素質養成最重要!
從小事入手為人情減負
2016年年底,村里相繼有十位老人過世,“花了有七八十萬元,浪費的就有二三十萬。”文化村村支書告訴記者,鋪張浪費太大了。
在農村,一桌酒席就達到350元左右,煙抽的是二三十元的,酒喝的是七八十元甚至上百元,“這些人情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對于低收入的家庭來說,遇到紅白事,經濟壓力非常大。”
鑒于此,村子里幾位長者在村委會和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一合議,有了主意——成立紅白理事會。
理事會制訂了幾條規矩:不請西洋樂隊,村里找出15個有一定才藝的村民成立了鑼鼓隊、演唱隊,在需要的時候自己表演花鼓和民間的東西;各家門口實行自己清掃治理;不請外面車隊,村里有六七十輛車,如果有結婚的就從村里選一樣顏色的車組成車隊;最重要的是對于酒席有了標準,不準超過200元,煙不能超過10元。送禮不準超過100元。
此舉一出,村民拍手叫好。
近年來,關廟鎮新民風建設以“誠孝儉勤和”助推農村移風易俗。從根本上解決群眾涵養“誠孝儉勤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問題。
該鎮各村(社區)通過群眾會議開展修訂和通過《村規民約》,在各村顯要位置規范化上墻;建設百里新民風文化長廊。沿316國道、張將路、唐大路和龍王山景區等主要干道噴制新民風建設固定標語200余幅,在電桿上安裝宣傳標語牌130個;開通了“漢濱·關廟”公眾微信平臺,通過群眾推薦、鄉賢評議、網上投票公示等方式,推選見義勇為、助人為樂、敬業奉獻、孝老愛親、自強不息等各類先進典型300余人;由關廟鎮新民風建設辦公室牽頭組織,編排了一臺新民風建設節目,在東站、金星、周臺、新紅、文化、老龍、勇勝等村(社區)成立了新民風建設文藝宣傳隊。
新民風中的鄉賢實踐
培育新鄉賢文化,倡導和動員“鄉賢回鄉”參與新民風建設和社會治理,是關廟鎮在新民風建設中依靠群眾解決民風突出問題的辦法。
關廟鎮創新“五老進中心、三個一清零”工作法,將傳統鄉賢自治與現代法制、德治、自治有機結合,搭建村民自治平臺,以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推動新民風建設。
鎮上選拔身體健康、處事公道、熱心公益、經驗豐富的老黨員、老教師、老干部、老軍人、老賢達(簡稱“五老”)為村人民調解員,充實到村綜治維穩中心,經過由個人自薦、群眾和村(社區)“三委會”推薦,再由村民代表會議研究,最后經由鎮上統一核實審查后,共推舉了128名符合條件的“五老”。為了讓他們開展工作能夠合法合規,鎮上還將128名“五老”名單上報漢濱區司法局備案,并對其進行了人民調解業務培訓。同時,對每位“五老”制作了統一的服裝、胸章、下達了聘書,使其找到“職業榮譽感”。此外還給每位老人買了一份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既確保了 “五老”的人身安全也激發了其工作積極性。
同時,每個村民小組每月召開一次見面會,做到當月信訪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不欠賬清零、當月脫貧攻堅經濟社會發展任務不欠賬清零、當月群眾合理訴求及時解決和不合理訴求解釋到位不欠賬清零。
院壩中的政策宣講
“天上不會掉餡餅,國家的扶貧政策不是讓貧困群眾坐等小康,只有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才能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說這話的是老龍村20組的唐章銀,2015年年底,由于家庭困難,他被村民代表大會評選為貧困戶,到2018年,唐章銀脫貧了,還被群眾推選為村民小組組長。
該鎮實施“黨支部+X(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組織、黨員干部)+貧困戶”黨建+扶貧模式,把黨建工作與脫貧致富鏈緊密聯結,推動支部破難題、黨員樹標桿、能人建平臺、群眾立精神,引導帶動貧困戶多種形式參與產業發展。
鎮上干部白天到村入戶落實包幫措施、指導產業發展,晚上利用村民農閑時間,分組分片組織群眾召開院落會,通過拉家常的方式,傾聽民聲、了解民意、道德評議、宣講政策、解決實際困難。
為讓村民了解每一項國家政策,鎮上成立了宣講團,組織編寫了新民風建設宣講教材,利用黨員集中日、村組院落會議進行宣講,全鎮各村共召開各種會議300多場次,發放扶貧政策小冊子1000多份。投資5萬余元對各村廣播進行了采購安裝和維修擴面,實現了全鎮1.2萬余戶群眾能聽到新民風和扶貧政策宣傳喇叭聲。
今天的關廟鎮,村民們口中說的是崇德向善的言語,做的是踐行真善美的行為,傳承的是平實質樸的鄉土民風,塑造起關廟人尚禮自信的文化筋骨,共建共享著新民風的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