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承喜
“自從與區科協結了親戚,我家的變化可是一年比一年大!”
漢濱區茨溝鎮中心社區村民李輝定的感嘆發自內心。雖已入冬,他仍忙得像個陀螺停不下來。早上六點起床,飼喂好5頭牛,接著清掃豬舍、雞舍,粉碎、備料。
初一看,李輝定給人的印象是普通、瘦弱,但很精神。走進他的養殖場:9頭育肥豬一字排開,5頭牛、6只羊悠閑地吃著草,20只雞歡快啄食。這樣的景象讓人很難把他與貧困戶聯系起來。但李輝定就是憑著努力把自己硬是從一個貧困戶轉型為大家口中的“土專家”。
早前,他住在山溝里,四間土木結構的土坯房整日里提心吊膽,一到下大雨的時候,屋里就得用盆盆罐罐接雨水,凹凸不平的地面成了泥塘,妻子患病,女兒上學……日子捉襟見肘。針對他家的實際情況,鎮里將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雖然窮,但是不愿意戴貧困戶這個帽子,我要想辦法改變貧困的日子。”自尊心極強的李輝定覺得,貧困戶這頂帽子讓他臉上無光,這個勤勞的農村漢子根據自家實際情況,想選擇搞養殖,但苦于不懂技術,心里很是忐忑。
作為茨溝鎮中心社區脫貧攻堅幫扶部門的漢濱區科協幫扶干部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請來了畜牧專家上門指導,手把手教,還送來了養殖書籍,進一步樹立了老李的發展信心。
為了學得養殖“真經”,凡是區科協組織的農業養殖技術方面的培訓,他都積極主動參加。經過多次培訓,防疫、打針、看病,他都成了行家里手。他還掌握了“人工授精”技術,養殖中出現的問題,都能自己妥善解決。
如今,李輝定一家的日子可謂紅紅火火:搬遷入住新房,公路通到了家門口,他還謀劃著建好圈舍把養殖再擴大一些。問到今年的收入,老李掰著指頭算起賬:“4頭牛賣了3.2萬元,9頭豬至少能賣4萬元,20只雞2000元,6只羊過年能賣8000元左右。”一筆一筆的收入加起來,2019年,李輝定的收入有點可觀。
和李輝定一樣,今年66歲的劉學都,在科協的幫扶下,也習得了一門“秘籍”。
在老家的崖壁上,老劉身手矯健地徒手攀爬,認真查看照管著自己掛在巖上的一個個蜂箱,這是老劉一年的大“營生”。
2016年,老劉住進了村上集中建設的危改安置房,雖然是一個人生活,但老劉把房子打理得干凈整潔,還當上公益護林員,每年有5000元的工資。看到老劉想在“懸崖土蜂”養殖上下功夫,區科協幫扶干部梁滿頂帶著他到鎮坪縣參觀學習,回來還送來一套養蜂書籍,關鍵時候的幫忙,讓老劉的養殖成了“氣候”。
當地養殖“土蜂”極為稀少,加之對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要求苛刻,難以規模養殖。
“要防蟲害和天敵,要勤打掃衛生,土蜂對光照、溫度的要求都很高,蜂箱放置的位置選擇也很重要”。
“一個蜂箱一年一般只割一次蜜,每個蜂箱只能割下一半蜜,要留一半蜜供蜜蜂過冬。”談起養蜂,老劉講的頭頭是道。
2017年4箱,2018年發展到18箱,今年發展到32箱,明年再請木匠打些蜂箱,計劃發展到50箱。
這種沿用最古老的方式養殖蜜蜂,受自然因素影響大,人為控制收成的方法很有限。也正因如此,物以稀為貴,老劉的“懸崖土蜜”從不愁銷路。
到了割蜜的季節,老劉便在陡峭的崖壁上拴上繩子,如蜘蛛人一般攀援在絕壁上取蜜。
去年收蜜200多斤,收入1萬多元,老劉還被區上表彰為自強標兵。老劉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專業養蜂人。閑暇時,老劉還用自制的竹笛吹奏一曲,日子過的如蜜般甜。
近年來,漢濱區科協在幫扶茨溝鎮中心社區脫貧攻堅工作中,在實現水、電、路、訊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全部達標后,緊緊圍繞實施“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充分發揮科協人才集聚的組織優勢,結合當地種、養特色,對貧困戶開展“定點、定向、訂單”式的培訓,選調專業對口的專家到現場開展面對面的講授,組建了茨溝種養殖協會,引進發展瓜蔞50畝,對500畝核桃園進行管護提質,養殖存欄200余頭(只),脫貧退出122戶362人,貧困發生率由38%下降到1.59%。在漢濱區科協主席李森乾看來,科協在發揮精準扶貧中,實現了科學技能、科技信息的直達,讓貧困群眾樹立了脫貧信心,形成了自強自立的新民風,取得了“志智雙扶”的效果,通過科技“靶向”對接,從產業發展上斬斷了貧困根源,為貧困群眾高質量脫貧貢獻了科技力量。
短評:貧困戶“逆襲”的背后
記者 李靜
短 評
像李輝定和劉學都這樣的“逆襲”,是當地脫貧攻堅的成功實踐。仔細分析他們脫貧增收的背后,是貧困戶自身內生動力足,確定的脫貧路子精準,產生了良好的效應,是幫扶措施的精準到位。
毋庸置疑,奪取脫貧攻堅勝利的最終落腳點是在發展產業上。近年來,我市各級各部門因地制宜,通過實施產業發展“以獎代補”等政策,送科技、送培訓,按照市場需求提供致富信息,開啟增收脫貧致富門路,努力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激發貧困戶發展產業內生動力,幫助他們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措施扎實,成效明顯。貧困戶的“逆襲”令人欣喜,貧困戶的“逆襲”也是必然。相信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將隨著增收渠道的不斷拓寬,穩步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