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羅峰 匡世友
初冬時節,牛蹄嶺上松柏蒼翠,豐碑矗立。這些天來,這里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游客,他們或在牛蹄嶺戰斗紀念碑下追憶革命歲月,或在犧牲英烈名錄前緬懷英雄……
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漢濱區把紅色資源作為主題教育的“活教材”,讓黨員干部不斷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力量,自覺守初心、擔使命,戰脫貧、促引領,譜寫漢濱追趕超越新篇章。
追尋先烈足跡,讓主題教育“動起來”
“看,1949年7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九軍頂烈日、冒酷暑、急行軍百余里,來到牛蹄嶺前沿陣地。” 順著講解員手指的方向,一塊紅色石碑上“激戰牛蹄嶺”五個金色大字,在冬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我軍與敵軍浴血奮戰三天三夜,殲滅敵人2500余人,1200余名解放軍戰士獻出寶貴的生命,用鮮血染紅了這片神圣的土地……”
近日,漢濱區總工會組織黨員到牛蹄嶺紅色革命教育基地開展“緬懷革命先烈、牢記初心使命”主題黨日活動,接受紅色革命教育。
今年以來,漢濱區在縣河鎮牛蹄嶺戰役的遺址上,投資2000余萬元,建成了牛蹄嶺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并正式對外開放。據不完全統計,前來接受革命傳統教育、觀光旅游的人數突破2.5萬人次。
在開展主題教育中,漢濱區按照“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初心使命”的思路,依托深厚的紅色底蘊,用好用足“家門口”的紅色資源,打造了牛蹄嶺、紫荊等6個紅色革命教育點,成為漢濱這片紅土地上不朽的精神旗幟。目前,全區開展黨史專題教育556次、革命傳統教育98次,開展主題黨日活動2687次,黨員干部從中淬煉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
傳承紅色基因,讓主題教育“活起來”
自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漢濱區就地取材,用好身邊的“活教材”,使主題教育成為守初心、聚合力、謀發展的力量源泉。
10月10日,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到瀛湖鎮張明俊先進事跡陳列館開展集體學習,感受張明俊同志牢記初心、一生為民的情懷,聽取脫貧一線《第一書記的“粉筆畫”》《村里來了“江西老表”》先進典型事跡報告。
在學習研討發言時,大家紛紛表示,要進一步堅定初心,升華使命,自覺以張明俊同志為榜樣,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到漢濱建設的全過程,推動漢濱追趕超越開創新局面、邁上新臺階。
漢濱區堅持把紅色資源轉化為教材,把現場轉化為課堂,用身邊的人物故事、先進典型教育人、感染人、激勵人,讓黨員干部近距離、全身心地感受紅色基因,自覺升華精神境界,激揚價值追求。全區開展先進典型教育769次、警示教育509次,調研中整改問題793個、為基層辦實事878個、領導干部講黨課816次。
激發紅色動能,讓主題教育“實起來”
漢濱區始終把檢視問題整改與當前重點工作相結合,緊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群眾解決了一大批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下雨就有水吃,天干久了,就得去山下挑水吃。” 在檢視查找問題時,沈壩鎮關耀村村民蔣次政反映。區鎮兩級把關耀村飲水困難作為檢視問題整改的重點工作來抓,千方百計從5公里外的地方引來汩汩清泉。
嚴不嚴看作風,實不實看成效。漢濱區檢視查找問題1242個,制定問題清單654份,制定整改方案666份,完成整改978個。全區黨員干部自覺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激發出來的工作干勁和奮斗精神,轉化為埋頭苦干、真抓實干的強大動力,連續作戰,苦干實干,扎扎實實開展工作。
“漢濱區注重激發紅色動能,引導黨員干部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力量,把脫貧攻堅的成效作為檢驗主題教育成效的標尺,集中精力攻克難點,凝心聚力補齊短板,從而推動脫貧攻堅、追趕超越、引領發展工作措施落實到位、落地見效。”區委書記王孝成說。
今年以來,漢濱區實現了21600戶62512人高質量脫貧退出, 200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等7項指標全部達標正常退出,全區貧困發生率降到1.42%,安全飲水、道路交通、供電保障等6項區(縣)摘帽指標全部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