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擁 通訊員 張承喜 胡鑒
最近,對于漢濱區早陽鎮寨埡村村民錢禮旭來說,祖孫幾代人的夢想終于實現了——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錢禮旭動情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讓咱老百姓出行不再難。”
近年來,早陽鎮聚力鎮域基礎設施建設,在深山磐石之間鑿出了72條通村路,打通了與周邊四鎮一縣的區域交通網絡,累計修路里程達195公里。
地處漢濱最東的早陽鎮,由原包河、丁河、前進、共進、早陽5鄉合并而成,山高溝深,群眾居住分散。轄區面積210平方公里,農業人口3.1萬,是農業大鎮,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804戶9683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2%。
“過去我們種莊稼全靠肩挑背扛,豬養肥了往出賣,得請人綁上滑竿抬下山,只因為村里不通道啊。”吉慶村村民王玖西望著通到自家門口筆直的水泥路感慨道。交通基礎條件滯后一度成為阻礙早陽發展最大的原因。基礎條件差、貧困程度深,如何才能打破交通桎梏?
采訪中,鎮長余尚坤告訴記者,黨委政府帶領干部上下一條心,集中力量攻堅,采取了非常舉措破解交通發展瓶頸。成立通組公路建設專班,采取“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方法,嚴格按照“進度服從質量、質量服從科學”原則,工程進度實行“一日一公示、一周一通報”,緊盯每條公路的技術等級、建設時序、施工單位人力物力的投入情況,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施工組織不合理、施工工藝不規范等現象及時糾正。
為確保質量、安全和進度,該鎮選派干部和技術人員24小時現場輪班“盯守”。為做實做細征地拆遷工作,廣大基層黨員干部深入一線,實地勘測耕地、林地和房屋征占,拿出最優化建設方案。
在龍泉村,記者看到,通村路建設現場仍然一片忙碌,挖掘機與鏟車機聲轟鳴,正沿著陡峭的山崖,開足馬力在山石之間打通覆蓋該村最后兩個組的路基。“這里都是山,山下就是陡崖,修路全靠挖掘機一點點‘啃’,鏟車一點點推。我們的最低要求是4米寬,修路難度很大。”早陽鎮公路站站長郭華剛說,在公路攻堅戰中,該鎮重點破解“資金難”、“施工難”、“征占協調難”的“三難”,嚴把工程進度、質量、安全“三關”。
據統計,近五年來,全鎮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2億元,取得了通村公路硬化率達100%、通自然村公路硬化率達98.4%、100%的村小組村內道路完成水泥硬化的突破性成果,全鎮交通“瓶頸”逐步打破,鄉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
一路通,百業興。
“我們現在只管種魔芋,悠源公司投資籽種、肥料、農藥。我6畝地魔芋到時候跟公司按照四六分成,我們農戶占六成,公司占四成。”店子溝村村民張擁忠邊介紹邊繼續忙著地里的活。該村和周邊村子的通村路竣工后,早陽鎮就引進悠源魔芋食品公司建立魔芋基地,與店子溝、左灣等4個村簽訂了800多畝回收合同,帶動全鎮100多戶貧困戶通過發展魔芋增收致富。
王朋格家住高舉村16組,今年41歲的她家中還有三個正在上學的孩子。“今年在辣椒基地干了半年,鋤草、施肥、采摘,加起來收入一萬多元。”同樣得益于交通之變,早陽鎮于2017年引進了秦葉情公司在全鎮6個村發展辣椒種植,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按保底價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今年,全鎮發展烤煙6000畝、魔芋4500畝、高山蔬菜3000畝,發展種養大戶180戶,創建省級標準化示范場1個、市級示范場2個、市級園區2個、區級園區1個,鎮域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迸發。
“基礎設施建設的突破,為早陽實現高質量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夯實了堅實基礎,為加快全鎮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撐。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搶抓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機遇,解決好百姓生產生活之路,完善好百姓的致富之路。”該鎮黨委書記席鴻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