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唐小明
近日舉辦的漢陰縣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班上,漢陰縣委組織部協調愛心企業,為全縣160個村(社區)捐贈配發了298套水電維修便民服務工具箱,旨在為群眾上門維修水電故障給予支持。
今年以來,漢陰縣各級黨組織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圍繞群眾穿衣吃飯、住房出行、用水用電、通訊娛樂等八個方面經常性上門查看、真情幫辦,形成了“八必看馬上辦”為民服務機制,涌現了一批為民紓困解難的實事案例。
漩渦鎮鰲頭村是漢陰縣城最南端、最偏遠的一個行政村。長期以來,因村里缺乏固定的水電維修工,鎮上供電所、供水公司的管理人員因路途遙遠也只能每隔半月巡回到村一次,群眾在水電生活設施維修等方面很是不便,特別是一些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經常因水電設施故障導致生活困難。
正常的水電供應是群眾生活的必要保障。等不及專業的維修人員怎么辦?鰲頭村黨支部立足山區實際,著眼排查解決“三留守”人員在日常用水用電中的故障隱患,成立以村黨支部書記為隊長的水電維修志愿服務隊,讓黨員干部變身“水電維修工”,幫助群眾免費維修受損電器線路和供水管網,以為民服務的“微實事”辦好群眾期盼的“微心愿”。
鰲頭村黨支部書記黃傳平早年在煤礦上當過水電工,具備水電維修的基本功,為更好幫助群眾維修水電,黃傳平自己置辦了一個維修工具箱,里面裝有扳手、鉗子、起子、燈頭、線頭等必備工具物品,在入戶走訪過程中隨身攜帶,遇有群眾家中不通水、不通電的情況時可立即幫助維修。
謝世友是鰲頭村的一名特困供養老人,前不久的一次入戶走訪中,黃傳平發現其屋內有積水且臥室燈泡也出現了故障。“家里的水管堵了,電燈也不亮,自己又不懂維修。”聽完老人的描述后,黃傳平取出隨身攜帶的工具,在一通修理后,謝世友家的排水管通了、臥室燈泡也亮了。黃傳平說:“維修就是一件順手的小事,但對這些老年人來說卻很是為難。黨員干部的一個微小舉動,辦理的就是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無獨有偶,觀音河鎮以做細做實干部包戶為抓手,率先探索幫辦代辦的有效載體,成為“八必看馬上辦”機制的策源萌發地。鎮村黨員干部通過辦好一件件具體的便民實事,在知民情、解民憂中惠民生、暖民心。
年過80歲的尹翠倫是觀音河鎮藥王村的一名留守老人,兒子、孫子常年在外務工,獨自生活在村的尹翠倫時常為斷水發愁,但因其年事已高,語言表達能力欠佳,遇有問題不知如何反映。今年6月,藥王村“兩委”干部集體入戶走訪時,村委會副主任余增濤發現尹翠倫家廚房洗菜池因水管脫落導致水池不通水。余增濤見狀后轉身到門外,打開摩托車后備箱,從中取出鉗子、鐵絲等物件幫其維修,經過對進水管道重新連接和對排水管道清淤疏通,很快就讓一股清泉重新流到了老人的洗菜池中。
觀音河鎮黨委書記王海明表示,連日來,全體鎮村干部通過定期入戶,了解和掌握群眾所需所困,遇有能立即解決的小問題現場動手,遇有短期難解決的問題迅速反饋。如今,諸如維修水電、代充話費、調試電視等涉及群眾的小事情,已成為全鎮黨員干部到村入戶工作的行動自覺。
前不久,位于蒲溪鎮最北端的響洞河村,村民石業華因放養的牛群來回踩踏損壞了自家人飲管道,造成庫存蓄水滲漏浪費。當時正值天干少雨、旱情加劇之際,本就十分珍貴的水卻在一點一滴浪費掉,石業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一籌莫展之際,他撥通了響洞河村黨支部書記彭明金的電話,向其反映了此事。彭明金聞訊后隨即帶上工具趕到現場查看并動手維修,但因水管破損面積過大,只能通過更換水管進行處理。
考慮到石業華一家的特殊情況,彭明金自費購買輸水管道和分水閥門,將踩踏破損的水管全部更換、部分地埋,并加裝了分水閥門,既杜絕了浪費,又避免了再度破損。這一舉動讓石業華感動不已,攥著現金硬要塞給彭明金。彭明金直言謝絕:“我是共產黨員、是村上的干部,干的就是為群眾服務的事情,怎么能收你錢呢?”
改進的是作風、塑造的是形象、推動的是發展。漢陰縣各級黨組織以作風建設為切入口、以服務群眾為落腳點,廣大黨員干部以“八必看馬上辦”的實際行動,真心真情幫辦代辦,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作風變化帶來的便民惠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