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云霧山鎮,19萬畝林海郁郁蔥蔥。山林間,淫羊藿舒展著深綠的葉片,黃精苗頂破泥土悄然生長,蜜蜂在花叢間穿梭,嗡嗡聲不絕于耳。這座森林覆蓋率超85%的山鎮,正依托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以林下經濟為突破口,探索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發展新路。如今,一幅“林上有景、林下有金”的生態富民畫卷,正在秦巴腹地徐徐鋪展。
規劃引航,繪就發展新藍圖
云霧山鎮堅持規劃先行,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鎮黨委政府立足“魔芋、中藥材、畜牧”三大主導產業,科學布局“一體兩翼”發展框架:以官田村、銅錢峽、銀杏壩為核心建設魔芋產業園,云陽、南溝等村發展淫羊藿、豬苓等中藥材種植,秋樹壩、雙河村推進林下養殖,形成全域聯動發展態勢。通過整合銜接資金、蘇陜協作等渠道,累計投入200余萬元完善產業路、廠房等基礎設施,建成魔芋園區4500畝、中藥材基地3500畝,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過去守著青山過窮日子,如今林下種藥材、養蜂,畝均收益翻了好幾倍。”云陽村黨支部書記陳為保感慨道。
科技助力,激活產業新動能
針對技術短板,深化與科研院所合作,構建“專家團隊+本土能手”服務體系。市農科院專家駐點指導,成功培育抗病性強、效益高的“安魔128”魔芋新品種,并推廣盆栽魔芋,實現“一畝地、多茬收”。官田村返鄉能人曾旭兵牽頭成立合作社,與市農科院聯合攻關,將魔芋種植面積從幾畝擴展至3500畝,帶動80余戶農戶增收。“以前種玉米,一畝年收入不到2000元,現在改種魔芋,一畝年收入就突破5000元。”曾旭兵的實踐印證了科技賦能的成效。同時,全鎮組建中藥材、林下魔芋等技術服務隊4支,年均開展技術指導1200余次,培育科技示范戶50余戶,推動產業質效持續提升。
利益連心,織密共富保障網
云霧山鎮創新“市場主體+集體經濟合作社+能人大戶+千家萬戶”模式,構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云陽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流轉林地1200畝發展淫羊藿種植,帶動村民穩定增收。通過勞務用工、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多元方式,全鎮年提供就業崗位3000余個,發放勞務報酬30萬元,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蝶變。“合作社負責技術銷售,我們只管種,年底還有分紅,心里踏實!”村民張顯德的話語里,滿是增收后的喜悅與底氣。
政策護航,筑牢發展壓艙石
鎮黨委政府成立林下經濟發展專班,建立“四包”責任機制:主要領導包片、聯村領導包村、村干部包組、工作隊包戶,確保政策落地見效。同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成功招引云嶺興興養殖等30余家企業入駐,總投資超500萬元;并積極爭取惠企資金300余萬元,扶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逐步構建起“龍頭引領、集群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
盛夏的山風裹挾著草木芬芳,拂過云霧山鎮生機盎然的山林。在這里,“林上有景、林下有金”的故事正不斷續寫——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繁榮相得益彰的綠色發展之路,讓曾經的莽莽青山化作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托起山區群眾的美好生活,更為秦巴山區生態價值轉化提供了生動的“云霧山樣本”。(蔡兆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