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尤生銀
走進旬陽市仁河口鎮方家灣村的田間地頭,整齊的田壟間,玉米稈挺拔林立,豆苗在蔭蔽下茁壯成長,一幅生機盎然的農業畫卷徐徐展開。
作為秦巴山區的生態小鎮,近年來,仁河口鎮通過探索“聯產、聯銷、聯享”的種植、加工、銷售、運營、發展模式,推動全域農業形成種養結合、產業融合、循環利用的模式,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之路。
“全鎮大豆玉米套種采用‘2+3’‘2+2’科學配比,實現‘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負責人趙復理向筆者介紹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優勢:玉米稈為大豆提供天然遮陽,大豆根瘤菌又能固氮養地,實現互利共生。
方家灣村黨支部書記譚明算起了經濟賬:預計玉米畝產保持600公斤,額外增收大豆100多公斤,加上政府補貼200元,畝均增收超過600元。
“今年,我們全鎮帶動群眾發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共計1644.7畝,有效保障了糧食穩產增收。”趙復理說。
“稻田里的秧苗長勢這么好,那可是有訣竅的嘞!”橋上村黨支部副書記洪列憲邊帶著筆者參觀水泉坪流域千畝稻田形成的自然風光,邊講起了緣由。
“我們村發展的是循環農業,引進機械化種植,利用收割機收割油菜,菜籽不會到處撒落,也能減少顆粒破損。秸稈都被粉碎成小顆粒,掩埋在稻田的泥土里,不僅能腐爛成有機肥,分解出微量元素改良土壤,還能促進土地疏松,省時省力。”洪列憲介紹。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從“手提背扛”到“機械智能”,種地已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洪列憲介紹,以前農戶對秧苗開展“一噴三防”時,要背著噴霧器手動噴,一天最多能噴20多畝。現在坐在田埂上操控無人機,輕輕松松一天能噴500多畝。
近年來,仁河口鎮因生態、富硒、康養成為許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如何讓優質的農副產品借勢而上,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走進水泉坪村社區工廠,機器轟鳴。經過多道工序,一袋袋魔芋米線被生產出來。“我們引進了大米、菜籽油、魔芋米線三條加工生產線,通過打造富碩甄選惠農直播間、建立線下魔芋米線體驗店,拓寬銷售渠道。”社區工廠負責人柯健介紹,僅魔芋米線年產量超10萬公斤,年銷售額超6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20余個。
7月5日,柯健還專程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到社區工廠考察,籌劃研發魔芋與雜糧混合而成的衍生產品,緊盯減肥、塑形、養顏等新興產業,擴大產業規模,拓寬市場銷路。
“我們按照‘黨委主導、政府搭臺、市場運作、企業參與、群眾受益’的思路,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路子,延伸了農副產品產業鏈條,增加了投資者的信心和利潤,更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讓農業越來越發達,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仁河口鎮黨委書記劉忠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