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仁琰
晨霧漫過燎原村半山腰的望山民宿,村黨支部書記劉應軍展開規劃圖的手勢,比三年前多了幾分從容。2022年春,在紫陽縣東木鎮燎原村老街板凳議事會上,老黨員王律茂的旱煙袋曾在這塊青石板上敲出清響,“這破校舍改民宿,真能端上‘金飯碗’?”而今,隨著燎原望山民宿的建成投用,昔日的質疑已化作觀景臺上的流云晨光。
支部書記劉應軍的筆記本里,17戶村民的走訪數據涇渭分明:88%支持民宿產業建設,12%擔憂運營問題。這樣的民意碰撞在東木鎮已成常態。近年來,紫陽縣東木鎮堅持以推行“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暨網格化管理服務為載體,搭建“有事好商量·有理大家幫”基層協商議事平臺,建成投用標準化鎮、村(社區)“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10個,精準劃分小微網格62個,確保組織在網格中建立、隊伍在網格中服務、問題在網格中解決、矛盾在網格中調處,真正實現了從信訪大鎮到全省信訪工作“四無”鄉鎮的蛻變。
說起過去的通信困境,網格員孫支伍眼中泛起回憶的光。他站在農戶院壩邊,手指著層疊的山巒比劃道:“前幾年,咱們這山旮旯的手機可真是塊磚頭!打個電話要舉著手機滿坡跑,網絡信號就跟山里的霧氣似的,時隱時現。在一次日常走訪中,‘通信信號弱’的民情信息記了滿滿五頁紙。從上報到5G基站建成,滿打滿算就47天。”老孫指著山梁上新立的鐵塔,塔頂的紅燈在暮色中明滅。這一轉變正是東木鎮建立協商成果“即辦、報送、交辦、監督、反饋”工作閉環機制,通過“群眾點單-網格接單-中心派單-部門辦單-群眾評單”的全流程管理,做實協商成果轉化“后半篇文章”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東木鎮始終秉持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的原則,把協商議事平臺搬到群眾家門口,切實推動基層協商同基層治理有機結合。由法律顧問、鄉賢能人、技術專家組成的“智囊團”,截至目前,全鎮累計化解糾紛136起,調解成功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