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農業合作化運動,同時解決城市青年就業壓力問題,1968年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熱潮。
1968年5月2日,中央安置城市下鄉知識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國務院呈送《關于1968年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請示報告》,“上山下鄉為主,安置城鎮知識青年”的決定出臺。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同日,陜西省革委會發布《關于征集部分城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通知》,要求城市的干部、職工、居民把自己初中、高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各地農村應歡迎他們并做好安置工作。
安康地區隨即在全區范圍內開始了動員工作。當時在城區的中學畢業生共積集七八千人。從1966至1968 年的三屆學生,后來被稱為“老三屆”,全部前往農村。他們大部分以集體形式到農村生產隊插隊鍛煉,稱“插隊知青”;凡農村戶口的青年學生則返回本鄉本村到自己所在生產隊勞動鍛煉,稱“返鄉知青”。
在開展本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動員、接受安置工作的同時,各級革委會在全區范圍內也開展了省上統一安排的知識青年接收和安置工作,其中1968年11月,石泉縣接受安置漢中大學、寶雞衛校、省衛校、西安體院、白求恩戰校、北京醫學院、西安市衛校、中國醫科大學、西醫護校、上海中醫學院、浙江醫科大學等外來知青 20人,1969年5月石泉縣接受安置400名上海知識青年在農村插隊。
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在農村接受貧下中農階級教育的同時,以實際行動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在學大寨運動中,他們與廣大貧下中農并肩戰斗,學會了蓋房、犁地、插秧、播種、移苗、割麥等多種農活。這一時期,下鄉青年在農田水利建設、改造農機具、推廣農業新技術上敢想敢干、大膽試驗,發揮了先鋒作用。1970年后,絕大多數下鄉知識青年投入緊張的三線建設,成為安康地區農村和三線建設中一支最積極、最活躍的新生力量。
截至1973年5月底,安康地區先后有7515名城鎮知識青年到農村插隊落戶,有52人加入中國共產黨,873人加入了共青團,500余人被選進各級領導班子,700余人擔任了農業技術員、拖拉機手、赤腳醫生、教師、會計等職務。同時有4858人被推薦走上新的崗位,其中招工4279人、升學437人、參軍142人。上山下鄉運動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總計全區城鎮中學共有 23.4 萬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產物,它不僅緩解了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就業困難局面,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年輕一代吃苦耐勞的意志。
(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