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才林
研讀2015年、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清晰可見我國城市發展理念已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從“規模速度”轉向“內涵品質”。面對這一時代變革,作為秦巴山區小城的安康,必須緊扣“五個轉變”核心要求,積極探索符合自身實際、彰顯地域特色的內涵式發展路徑。
時代之變:從“造城”到“營城”的戰略轉型
對城市發展階段與任務的判斷發生了根本性轉變。2015年會議聚焦“駕馭增長”,著力解決快速城鎮化伴生的“城市病”;而2025年會議則宣告城鎮化進入“穩定發展期”,核心任務轉向“存量提質增效”。這一戰略轉向,深刻重塑了城市品質的標尺。GDP增速、新區面積擴張等傳統指標,已讓位于“居民生活滿意度”“城市文化活力”“生態環境質量”及“韌性能力”等更具內涵的指標。由此,城市工作的重心也實現了清晰而堅定的轉移:從過去熱衷于“規劃建設新城新區”,轉向聚焦“更新活化老舊城區”;從側重“硬件基礎設施投入”,轉向深化“城市治理與服務優化”。
安康突破:緊扣實際的五大發展路徑
基于對時代之變的深刻理解,安康需立足自身稟賦與挑戰,重點在以下五大路徑尋求突破:
“韌性筑基”:化脆弱為安全優勢。安康地處秦巴山區地質敏感帶,漢江穿城而過,洪澇、山體滑坡等災害風險突出,老城區管網老化問題亟待解決。落實“生命線安全工程”需工程韌性與生態韌性并重。工程層面,加速城區老舊雨污管網改造升級,系統治理內澇點;推廣透水鋪裝等海綿城市措施,增強城市“呼吸”與“蓄排”能力。生態層面,強化漢江岸線生態修復,建設濱江濕地公園,實現“安全+生態+景觀”三重效益。
“特色賦能”:深挖文脈塑風貌,避免“千城一面”。安康需充分彰顯“漢水文化”獨特魅力,在風貌管控上,嚴格執行《安康中心城區“一湖兩岸”文旅融合發展專項規劃》《安康城市風貌管理導則》,守護“山、水、城”相依格局;限制超高層建筑,推廣坡屋頂、本土石材木材等地域元素。歷史活化方面,在東關、張嶺、北門等街區更新中采用“微更新”模式,借鑒成都寬窄巷子經驗,引入文創、非遺工坊、特色餐飲等業態。文化融合中,將漢調二黃、紫陽民歌等非遺及富硒文化融入公共空間、節慶活動和旅游產品,打造“推窗見綠、開門親水、轉角遇歷史、處處有鄉愁”的陜南風情魅力小城。
“創新育新”:立足稟賦激活內生動力。面對科創資源有限的現實,安康應聚焦特色農業與綠色產業升級,深挖“富硒”金字招牌潛力,發展精深加工、科技研發、質量檢測認證,構建完整“中國硒谷”產業生態圈。發揮生態優勢,發展康養旅游、生態研學、森林體驗等產業。落實“以縣城為重要載體”要求,支持“一縣一業”特色經濟,完善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促進就近城鎮化。建設低成本、便利化眾創空間,扶持本地青年在電商、文旅設計、傳統工藝復興等領域創業。
“更新提效”:聚焦城中村破難題,探索住房新模式。以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和居民幸福感為落腳點,破解中心城區張嶺、北門等片區品質提升難題。落實“構建新模式”與“推進城中村改造”雙重要求:城中村推行“有機更新”,探索“留(有價值的建筑和肌理)、改(提升基礎設施和環境)、拆(危房和違建)、增(公共空間和服務)”并舉。以張嶺為例,保留承載記憶的街巷格局和鄰里氛圍,完善水電燃氣、消防通道,增設小微公園、健身場地,引入社區營造理念。核心是保障原住民權益,維護社區網絡韌性。堅持民生優先、充分協商、尊重意愿、漸進更新原則。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在產業園區、高校周邊等需求集中區域,利用存量土地、閑置房屋或低效用地改建,提供小戶型、低租金、高品質保障性租賃住房,解決產業工人、新就業大學生、青年人才等住房困難。穩定市場預期與防范風險,優化土地供應結構,審慎探索現房銷售試點,強化商品房預售資金全鏈條監管,防范化解風險。
“智慧便民”:以最小投入解痛點,提升治理效能。面對有限治理資源,重在“小而美”的智慧治理。優化“12345”熱線銜接,打通部門數據壁壘,高效響應停水停電、市容環境、物業糾紛等高頻訴求;推廣智慧停車引導、智慧公廁管理等應用。深化社區網格化管理,整合城管、環衛、物業、志愿者等力量,實現“小事不出網格、矛盾就地化解”;鼓勵“院落自治”“商戶自律聯盟”等基層治理創新。推動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向基層延伸,關注解決老年人和農村居民數字鴻溝;探索“互聯網+社區服務”,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行動自覺:扛起住建使命推動落實
藍圖已繪就,關鍵在落實。安康需以強烈的行動自覺擔當作為。
規劃引領,嚴守底線。在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中,剛性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將韌性安全、歷史文脈傳承、風貌管控作為核心約束,奠定“內涵式發展”的空間格局基礎。
項目為王,精準落地。圍繞城市更新、管網改造、防洪排澇提升、保障房建設、特色街區塑造等關鍵任務,謀劃實施一批支撐性強、惠及面廣的標桿項目,確保發展藍圖轉化為具體成果。
創新機制,凝聚合力。探索構建“財政資金引導+金融工具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模式,有效拓寬資金渠道。在城中村改造、歷史街區活化等重點項目中,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產權人主體、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共建共享共贏機制。強化住建部門與自然資源規劃、文旅、水利、應急管理等部門的橫向協同與政策聯動,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提升能力,轉變作風。住建干部隊伍需加快知識更新步伐,著力補強城市設計、社區治理、項目投融資、風險管控短板,以“工匠精神”傾力打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品質工程。
小城市絕非大城市的簡單縮微版,而是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的“主戰場”。安康需深植“山水交融、文脈綿長”的地域基因,精雕細琢“小尺度、人性化、有溫度”的城市空間,充分激發“以人為核心”的內生發展動力。緊緊把握“存量提質”的時代機遇,以“五個轉變”為行動綱領,安康必將在新型城鎮化的壯闊浪潮中,書寫出獨具秦巴風韻的嶄新篇章。
(作者系安康市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中心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