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魟
初次聽到香溪洞這個名字,頭腦里浮現的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洞,到底有多大呢?沒準能同時容納幾十上百人!
第一次去香溪洞,和家人一起從香溪文化廣場下車,沿步道一路前行。步道左右兩側各有半人高的大理石欄桿,欄桿把車輛完美隔離,打造出一片安全愜意的區域。忍不住感嘆設計之棒!沿山勢起伏,步道一路蜿蜒盤旋,途經一天門、二天門、終點三天門。對香溪洞的第一印象,主要是這條很棒的步道,但還是沒能明白“香”自哪里,“洞”在何方。
后來住在安康城區,隨著去香溪洞次數的增多,對香溪洞的印象不斷加深、變化。
清明前的晚春時節,單位組織去牛蹄嶺參加革命紀念碑掃墓活動。活動結束后,我和同事從香溪洞梁頂沿車路步行下山。路上的汽車很少,沒有令人緊張的“滴滴”聲。舉目四望,漫山遍野的白色刺花開得正盛,碎小的花朵集結成簇,盤繞枝頭,散發出陣陣香氣,那是一種純正的山野之氣,清淡的香味讓人情不自禁深呼吸。一邊吸氣,一邊感嘆:香溪,香溪,真是香啊!
后多次在盛夏時節探訪香溪洞。車行至三天門外的停車場,自此步行跨進三天門。三天門明清風格的門樓前有石階數步,邁過臺階,右前方是一叢竹林,有直徑20厘米的老竹,也有直徑5厘米的新竹。新竹、老竹擠擠挨挨,翠綠的竹交互盤錯,擋住一切好奇的腳步;碧綠的葉,像一只只調皮的小雞高舉著腳掌,在跳著“歡迎、歡迎”的舞蹈。
竹林處有一個分岔路口,右邊能走到谷底,抵達香溪湖;竹林左邊是一條平坦小路,可較近距離通往山頂。
我們大多時候走左邊平路。沿平路前行,目之所及是一兩米高的石崖,崖上長滿各種樹木,樹深深扎根于巖石之中,根系歷經風雨侵蝕,像老人手背上的青筋一樣。小路右手邊崖下是高大的喬木,喬木分布疏密有致,從樹牌介紹可認識不少樹。樹皮青綠、樹干筆直的青年梧桐樹,鳥兒在枝頂樹梢間筑一個巢,建它們理想的棲息場所;樹皮粗糙、枝干遒勁的刺柏,能分泌出有特殊香味的樹脂;樹齡悠久,同一根系分出九條枝干的長壽飛蛾槭。
樹用密密麻麻的葉為小路撐起一把巨大的綠傘。外面驕陽似火,在小路行走幾乎曬不著太陽,卻又明亮一片。偶有陽光從縫隙處透進來,形成光束,微小灰塵在其中飛舞,形成丁達爾效應,甚是美麗。
樹木強大的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又通過繁茂葉片的蒸騰作用,把水以水蒸氣的形式送回大自然。這個過程會帶走熱量,給植物降溫,給環境降溫,最后水蒸氣又變成雨回到大地,香溪洞好似一個天然大空調。
沿著小路繼續前行,左邊石壁出現了一些精巧的山洞,洞內有石雕泥塑的雕像。平路終點有一個池塘,池塘水質清澈,樹木倒影映在水中,襯得水色碧綠。數百條大小不一的鯉魚,在水中樹影間歡快地游來游去。西南方向建有一小亭,內設木椅供人休息。可在木椅上小坐,看水、觀樹、賞魚、吹風。
一抬頭就看到平路終點正對的天梯,這是一條坡度很陡的百步梯。我初次見這個天梯,倒吸一口涼氣。不過,等我手抓扶手鐵鏈走到梯頂,再回頭看,覺得沒有剛才那么害怕了。百步梯終點處是凌霄亭。
轉彎到達一個大平場,登臨福鼎了。這里有騎馬拍照、擊鼓、撞鐘、蕩秋千等一些收費項目,自愿選擇,可為登頂助興。
蕩一蕩福鼎的林間秋千,任山風吹干微汗,一身輕松踏上下山的路。
下山時選擇了滑道左側小路。路邊有一棵需兩人合抱的古重陽木。走近樹,仰望樹頂,視線觸及樹干,被樹干上刀刻般的裂痕深深觸動。這些痕跡是歲月之“刀”贈予樹的禮物嗎?“刀”痕愈深、愈密,樹的歲月歷程愈久。這條小路略窄,走的人略少,因此更幽靜。重陽木下邊有一片桂花林,偶遇一只小松鼠正后腳著地,前腳起立,扭著脖子東張西望呢!沒準,它也想直立行走,解放前肢,跟人類握一握手呢。
漫步香溪洞,發現香溪洞里面有很多岔路,可隨意選擇,或緩或陡或遠或近,只要方向朝著山頂,最終都能到達。就像人生之路,只要認準了方向,就大膽邁步吧,不管選擇哪條路,最終都能抵達。用平常心,走平常路,沿途都有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