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仁菊
仿佛整個孩提時代的夏天,我們都光著腳丫滿山野瘋跑,活脫脫如撒歡的小獸。印象中沒有蒸籠般的酷熱難耐,唯見綠影婆娑,萬木競長。 我們沉迷于蟬鳴于樹,荷滿池塘,瓜果飄香的長夏,一任漫山遍野的歡樂撒滿鄉野時光。白日里,赤腳跳過曬得滾燙的青石板,跑過雜草叢生的田埂,躲進綠意涌動的荷葉間,貓到初熟的果木林里,蹚進山溪沁涼的灘水中……摘蓮蓬,偷果子,捉知了,摸魚蝦,扎猛子,其樂無窮!褲腳永遠卷過膝蓋,小腿上總沾染著草汁與泥沙。涼鞋被小心拎在手上,生怕崴壞了鞋帶挨罵,畢竟要靠它撐過整個夏天呢!入夜,如歸巢的鳥雀般聚攏在庭院里,沐著舒爽的山風追逐嬉鬧,尋了玻璃罐子捕那流螢,聽著忽遠忽近的蛙鳴數天上的星星。更多的時候,倚在祖父母身邊聽他們講故事,講蘊藏在尋常日子里的時序講究和生息道理,時而懵懂,時而清明。浸潤在這般自然課堂里,依稀就懂得了于時序的極致與從容中體悟萬物平衡的玄妙。 盛夏的極致是大暑。此時,夏至季末,光陰過半,天地宛若熔爐,五谷于熾熱中飽滿,萬物于極致中蛻變。智慧的先民們早已于“苦菜秀,靡草死,麥秋至”的小滿時節,便循著自然的指引,在與天地萬物的共生共榮中悄然調整著生活節奏,以順應節令物候,從容應對歲序中的炎熱之極與時序更迭。這些于飲食、農事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應候講究,長久融入尋常煙火歲月,成為鄉土中國對節氣最實在的回應。其中最深入人心且南北皆通的,大抵莫過“看夏”“吃苦”“曬伏”“躲伏”等習俗了。 “看夏”,是夏日里最溫情、最富煙火氣的社交盛事,也是為迎接秋收而蓄力儲能。 在我老家習俗里,新麥歸倉后,地里緊要活計忙完了,開始“歇伏”。出嫁的姑娘帶上新麥粉蒸的饃或水禮回母家“看夏”,同父母兄弟姊妹嘮嘮家常,再美美熱鬧一番。聊表一份敬意,也暖一回親情。這亦是晚輩孝敬長輩的禮數,帶上新面饃或水禮去親友家“看夏”,那是極大的敬意!主家受了饋禮,會擇期回禮,謂之回節。一來一回,彼此情分就濃稠三分,日子也額外多出三分喜興來。 人要“看夏”,莊稼、牲畜和家園也須“看夏”。莊稼地里的“看夏”,重在勤澆灌,防倒伏。萬物到了盛夏都會肆意瘋長,田間的稻穗在“兩火相加”的暑氣中瘋狂灌漿,旁的作物亦是如此。此時需大量補給水分,且需于早晚勤澆灌,以防莊稼燒苗。還要及時查看田壟,對長勢過密的地塊適當疏苗,對弱苗歪苗及時加固穩定,以防遭暴風雨侵襲而倒伏。 家畜家禽的“看夏”講究,重在圈舍勤打掃,防濕熱及堅持兩頭放牧。老話說“夏不凈圈舍,牲畜易病弱。”棚圈濕熱易滋生細菌,勤掃防潮能減少疫病。正午高溫,草料陽氣過盛且不鮮活,牲畜啃食極易落下病根,于清晨和下午放牧,最是相宜。這方面,我是有著深刻教訓的。我家舊年曾養有一頭通體赤黃的牯牛,長得極是高大威猛,耕作甚是得力。 我于某年夏日午后去后山尋果子,歸來“好心”帶給它一捆青草,它當日啃食歡暢,翌日恍若得了厭食癥般不思草料,幾日后便水草不打牙,瘦得失了形。請了村里獸醫先生前來診治,疑心是吃了熱草料,中了熱毒。半月后,已是奄奄一息,不得不屠宰了去,肝里竟生了牛黃,先生又說或是被這牛黃折磨的丟了性命。我對偷喂它熱草料一事始終三緘其口,心下卻暗自難過了好些年。 家園的“看夏”講究,重在防汛防潮。盛夏,大雨時行,土潤溽暑,土坯房最怕溝塘堵、屋檐滴,一條田壟更是關乎著一家人的生計。因而,田邊地頭的池塘水渠,房前屋后的排水溝,都要時時疏通看顧,以防水害損毀莊稼屋舍。 以苦攻苦,以清解熱,是“吃苦”的核心精髓。苦指苦味食物,亦指苦夏。入伏后陽氣頂盛,濕熱交織,人體新陳代謝加快,脾胃功能受阻,易出現食欲下降,精神萎靡,身體乏力等癥,甚是煎熬!人們將此段時日稱為苦夏。此時飲食,宜以調理脾胃,清熱祛濕為主,吃些苦味清淡食物,再補充些雜糧,應對大暑高溫濕熱氣候對身體的影響,大有裨益。苦味食物中苦瓜、苦菊、蓮芯、薄荷常為首選,清淡食物中綠豆粥、荷葉飯、冬瓜湯均屬上佳,粗糧中玉米、南瓜、山藥較受歡迎。這般以天然苦味刺激食欲,清熱瀉火,并兼以補給能量,溫養脾胃的傳統吃法,既是祖輩順天應時的養生智慧,亦蘊含著甘苦平衡的生活哲學。 宋人戴復古筆下的《大熱五首其一》中的“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為“曬伏”描繪出極富具象的感觀畫面。節氣進入大暑,溫度濕度達到極致,陽氣鼎盛,是一年一度“曬伏”的最好時節。人們把家下的衣物、書籍、藥材、農具等一應物什翻曬一新,祛除潮氣,殺滅蟲菌,避免物品發霉腐朽,借天時以護家物。有的地方還興負日補陽、曬腳板等,恨不能把一年的濕氣霉氣都曬盡晾透。另有曬伏姜、制伏茶、燒伏香的古舊習俗,前二者暗合傳統醫學春夏養陽和冬病夏治的講究,后者實為祈求豐收,免除暑災,乃是對自然規律和饋贈的敬畏與感恩。伏茶分為茶葉類和中草藥類,制法大同小異,左不過是泡飲煮飲。曬伏姜就更麻煩些,取鮮姜片或姜末,加適量紅糖拌勻,置陽光下反復晾曬成色澤深褐的軟糯塊狀,封存當茶飲備用。 據說,舊時許多地方都有于村口涼亭放置茯茶供路人免費飲用的習俗。早年,有熟人至蘇杭游玩,于溫州某處聽聞一些村落仍保留此習俗,自覺大開眼界,歸來處處說嘴,聽者無不贊嘆!當然,伏茶伏姜裨益良多,卻非世人皆宜,飲用須得辯證取舍方可。 躲伏,大抵是最能體現人類順時應候智慧的生息法則。古人自入夏始,便遵循“夜臥早起,無厭于日”理念,主張伏天宜伏不宜動。于驕陽當空的正午減少外出,收斂自身能量并借助自然風驅散暑氣,靜心偷閑怡養形神,以防暑易入心,損耗元氣。這般與自然相契的智慧,無聲地告訴我們:生命的熱烈與從容,從來都在時序循環中相互成就,唯有順應自然節律,方能于喧囂中固本守心,安享清涼。